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重阳节了。每到重阳节,就会让人想起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民间有九月九日登高风俗,故有“登高节”之称,也叫“茱萸节”、“菊花节”。《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方士)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只是“茱萸”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争议不断,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都诸般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这几种植物虽名相近,然皆不同类,有木本者,有草本者;科目也别,有属山茱萸科者,有属芸香科者。不是一种植物,强混在一起,皆以“茱萸”为名,那么古人重阳插戴者,究竟是哪个“茱萸”呢?
一、唐诗中对茱萸的记载
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人王维生活于唐代。那么我们就从唐诗的记载中,来寻找和确定茱萸的性状特征。
为树,有叶、花、枝。《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唐·武元衡):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出歌》(魏晋·孙楚):“茱萸出芳树颠。”《茱萸女》(南北朝·萧纲):“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抛球乐(唐·冯延巳):“茱萸微绽菊花开。”《古意曲》(唐·刘瑶):“茱萸花坠相思枕。”《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杂歌谣辞 其二 李夫人(唐·李商隐):“剩结茱萸枝。”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
山茱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符合。
吴茱萸:灌木或小乔木,符合。
食茱萸:落叶乔木,符合。
草茱萸:多年生草本,高13-17厘米,不符合。
开黄花,花蕊上有红点。《九日越台》(唐·李群玉):“黄花罗粔籹。”小苏家(唐末宋初·无名氏):麦门冬长马鬣青,茱萸蕊绽蝇头赤。
山茱萸:开黄花,花蕊上微显赤点,符合。
吴茱萸:白花黄蕊,不符合。
食茱萸:花小,黄白色,不符合。
草茱萸: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不符合。
结红色或紫红色果实。《九日越台》(唐·李群玉):“绛实簇茱萸。”《茱萸沜》(唐·王维):“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茱萸》(唐·王维):“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秋园(唐·司空曙):“茱萸红实似繁花。”九日寄微之(唐·白居易):“茱萸色浅未经霜。”舟行即事(唐·杜荀鹤):“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山茱萸: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符合。
吴茱萸:骨突果紫红色,符合。
食茱萸:果实,球形,黑色,不符合。
草茱萸:红色,符合。
果实如房。《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唐·卢顺之)》:“茱萸房湿露香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唐·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唐·李益):“茱萸滴露房。”九日雨中(唐末宋初·徐铉):”茱萸房重雨霏微。“茱萸诗(唐末宋初·徐铉):”房排红结小。“
这个莫名其妙。山茱萸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可能因此称房。
有芳香。《出歌》(魏晋·孙楚):“茱萸出芳树颠”;《浮萍篇》(魏晋·曹植):茱萸自有芳。《杂曲三首 其三》(南北朝·江总)“后宫不惬茱萸芳”;《倡女行》(唐·乔知之):“兰桂芳,茱萸香。”谢新恩(唐·李煜):“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茱萸诗(唐末宋初·徐铉):”香透夹衣轻。“重阳纪怀(宋·王镃):”隔夜茱萸便不香。“秋崖先生招饮荷葭坞席上赋诗(宋·吴龙翰):”茱萸辛夷香满洲。“
山茱萸:没有多大芳香气,不符合。
吴茱萸:骨突果紫红色,符合。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符合。
食茱萸: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果应无芳香味,半符合。
草茱萸:无味,不符合。
重阳插戴头上。《杂曲歌辞》 茱萸女(唐·万楚):“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九日送人(唐·司空曙)》:“值节佩茱萸。”《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唐·朱放):“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酬九日》(唐·权德舆):“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其一》(唐·张说):“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唐·李颀):“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日(唐·杨衡):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还可寄送亲友。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唐·刘商):“邮童不解献茱萸。”句(唐·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
通常插鬓。茱萸女(南北朝·萧纲):“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九日登高》(唐·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奉陪侍郎(一作陪浑侍中)登白楼》(唐·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 其二(唐·李白):“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失调名(唐末宋初·无名氏):手捻茱萸簪髻,一枝聊记重阳。
还可作佩饰。杂兴(唐·李颀):“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杂曲歌辞 行路难(唐·李颀):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唐·王维):“茱萸插玳筵。”相和歌辞 江南曲(一作江南曲)(唐·宋之问):“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杂曲歌辞 行路难(唐·李颀):,茱萸锦带玉盘囊。
能辟邪。重阳日刘元弼筠亭席上(宋·王庭圭):小儿拍手拦归路,笑插茱萸待辟邪。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六首 秋歌二首 其二(唐·郭元振):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九日置酒(宋·宋祁):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可泡、酿酒。酬柏侍御荅酒(唐·王建):“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这度自知颜色重,不消诗里弄溪翁。”《九日登巴台(唐·白居易)》:“浅酌茱萸杯。”九日北楼宴集(唐·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醺。”舟行即事(唐·杜荀鹤):“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诗三百三首 其七十七(唐·寒山):”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茱萸诗(唐末宋初·徐铉):”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次韵程丞相重九日示席客(宋·郑獬):”茱萸著酒紫香透。“
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壮元气,秘精。”《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强力。”《药性论》中记载山茱萸可以“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脏。”为补药,符合。
吴茱萸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不符合。
可泡茶。《茱萸沜(唐·王维)》:“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常饮有益,符合。
吴茱萸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常饮有害,不符合。
通过唐诗中对茱萸的记载,我们即发现唐代人已将几种茱萸混在了一起了,按其记载,唐诗中的茱萸有时候是山茱萸,有时候是吴茱萸,偶尔可能是食茱萸和草茱萸,茱萸的叫法,大概因南北而异、因各地而异,也无怪乎今人对此吵来吵去也辨不清楚。
二、王维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
王维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长期在长安、洛阳之间生活。诗名中的“山东”,并非太行山之东——今日之山东省,而是华山之东。所以,其诗中遍插茱萸的地方应在山西、陕西、洛阳一带。
吴茱萸生于秦岭以南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一带,在王维的家乡和长安、洛阳之间是没有的。
山茱萸的分布则较为普遍,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故陕西、山西一带生长着大的应是山茱萸。则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也应是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