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28 15:35:00
阅读:

事情发生的起因,就是——晋国借口与郑国有嫌隙,约同秦国联合出兵郑国。

那么,晋国为何要围郑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未加以礼遇,因此重耳怀恨在心,待他回国继位之后,便伺机报仇;二是晋国认为郑国有背弃盟约、站队楚国之嫌,因此出兵讨伐。前者是郑文公和晋文公的私人恩怨,后者是晋文公针对郑国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攻击晋国的报复性行为。

从《左传》的记载中,便可以知晓——“围郑”是晋国主导的,与秦国没有关系。试问,晋国自己干不就行了,为何还要约同秦国出兵?究其原因,就是晋文公想要借着这个机会,与秦穆公搞好关系,如此一来,便能对晋国国内的贵族势力有所牵制。其实,在晋国、秦国联合围郑之前,同年春天晋国就已经派兵到郑国进行了一番打探,为攻打郑国做好了准备。

可见,晋文公是在衡量利弊之后,才最终决定联合秦国围郑的。

为什么说“<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huzhiwutuiqinshi_18013_1.html' target='_blank'>烛之武退秦师</a>”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那么,秦国为何接受了这次行动的邀约呢?

对于秦穆公而言,东进中原的想法其实早已在心头,却迟迟未能如愿。他眼看现如今晋国有了成为中原霸主的苗头,而秦、晋两国又有“联姻”这层亲密的外交关系,倘若自己能够把握住“围郑”此等良机,说不定可以创造出逐鹿中原的可能性。因此,秦穆公最终同意出兵,并配合晋国围郑的军事行动。

令秦穆公始料未及的是,“从天而降”的烛之武,竟然成为影响历史局势的关键人物。

由《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便能看出,此次郑国能退秦师,有三大关键因素:佚之狐的眼光独到、郑文公能放低身段、烛之武的有勇有谋。这其中,又以烛之武的游说居功至伟。在游说秦穆公的过程中,烛之武先对秦穆公“晓之以理”,表明“围郑”的结果无益于秦国;然后再“诱之以利”,表明郑国可以作为秦国在中原的东道主;最后“旧事重提”,讲起晋惠公背信于秦穆公的历史教训,并完全以站在秦国的立场,全心全意地为秦穆公着想。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果——烛之武成功了。

从秦、晋两国先后撤军的结果来看,烛之武的确有功于郑国。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东周列国·春秋篇》烛之武剧照

实际上,秦穆公撤军的理由,倒也不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游说,而是秦穆公心中另有盘算。换言之,与其说是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倒不如说是烛之武的说辞正合秦穆公之意罢了。

我们都知道,秦穆公本想借着“围郑”的机会进军中原,他当然明白,如果真的攻破郑国,那对秦国而言,很可能是白忙一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导国是晋国,晋国又占尽地利之便,此役的功劳和收获,必然要被晋国拿走,秦国能分一杯羹就不错了。

秦穆公向来是深谋远虑之人,因此他势必要另做打算。与其被动地让晋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不如自己亲自动手更加划算。

正因如此,烛之武夜访秦营,吊着绳索“从天而降”,才让秦穆公有了将计就计的机会。也就是说,烛之武的游说之所以能让秦穆公“大悦”,并非是他为秦穆公分析出的利弊得失,而是秦穆公既可以借此“反客为主”摆脱晋国的主导权,又可以赢得郑国的信任和臣服,进而化敌为友,与郑国变成“伙伴”的关系,同时更能为将来独吞郑国的计划做好准备。

真可谓“一石多鸟”,秦穆公岂能不快哉!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东周列国·春秋篇》烛之武剧照

清朝顾栋高曾评价烛之武“兆郑二百年晋、楚之祸”,他认为郑国最大的祸患在楚国,而郑国为了求生存,应该致力于与秦、晋两国的合作。此言的问题在于,秦、郑两国并未接壤,再加上秦、晋两国又有各自的打算,郑国自身还面临着强楚的威胁。可见,郑国在乱局之中保全自身,既制衡、又屈服于秦、晋两国,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郑国当然知道“围郑”此战的主导者是晋国,只要晋国愿意撤军,秦国绝对不会成为威胁。然而,郑国不是没有付出过努力,怎奈晋文公气量狭小,最终还是要苦苦相逼。因此,在此等形势之下,郑国万万不能像顾栋高所说的那样,“躯体求成于晋”,晋国如此嚣张跋扈,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

因此,郑国派出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才是化解这次危机的唯一方法。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顾栋高指责烛之武“偷一时之利而酿百年之害”,实际上言之太过了。郑国周旋在晋、楚、秦等大国之间,根本就是十分为难的处境。此次又遇“围郑”,烛之武想做的、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快化解郑国之围,除了劝退秦国已别无他法。倘若今日烛之武未能保住郑国,那么明天他可能就成为亡国之人,更遑论百年。

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又岂是烛之武一人能解的?

所以,这已经是烛之武乃至郑国,目前所能作出的最好的选择。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事情发生的起因,就是——晋国借口与郑国有嫌隙,约同秦国联合出兵郑国。那么,晋国为何要围郑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未加以礼遇,因此重耳怀恨在心,待他回国继位之后,便伺机报仇;二是晋国认为郑国有背弃盟约、站队楚国之嫌,因此出兵讨伐。

    美文欣赏
  •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攻心战略

    烛之武,说起"攻心"。这其实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法,也一种易于奏效的谋略。《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所述的"老烛武缒城说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攻心"的例证,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中学生的一篇课文,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战略和智慧。

    美文欣赏
  •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烛之武,纵横而自得”,都是从记事角度对它的高度评价,但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它的成就往往都是多方面的。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俊才,有德行,又有贤人辅佐,必将成为晋国受命之人,因而力谏文公对他厚加礼遇,但郑文公却没有听从。

    美文欣赏
  • 《烛之武退秦师》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美文欣赏
  • 杜老师读书:是金子总会发光 (古文观止第17篇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值此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挺身而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退秦师,又退晋师,佑百姓,保家园,上演了一幕外交救国的大戏,可谓精彩纷呈,让人不觉畅快淋漓。

    美文欣赏
  • 新越人歌中关于鄂州的历史

    庄辛说楚襄王,新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采芳洲;今日何日兮,空泛兰舟。鄂君子皙泛舟时,身着长袖“斑丽褂衽”,且披着五彩斑斓的绣被,亦说明当时正是气温尚冷的三月桃汛季节。

    美文欣赏
  • 都说秦晋之好,看烛之武怎么瓦解掉他们的联盟

    烛之武,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闻名于历史的是因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为什么能几句话就劝退秦师,这背后有何玄机?

    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狄人攻齐,这在齐国北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和晋文公联合讨伐郑国,虽然说这场仗没打起来,但却成就了一个老人。

    美文欣赏
  • 烛之武——口才好,能使秦国军队撤退

    烛之武,春秋时候,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美文欣赏
  • 《烛之武退秦师》中&quot;贰&quot;的奥秘

    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