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形容诸葛孔明如何的神鬼莫测,料事如神。在国人的眼中,孔明就是智慧的象征,是不败的神话,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家;而司马义就是一个缩头乌龟,别人送他女人头巾他都欣然接受的懦夫。
但是欣赏司马懿的忍辱负重与长远的战略眼光、更加值得欣赏。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一心想统一华夏,所以七初岐山,九伐中原。但是,很令英雄断腕的是,大功未成而已身死五丈原,不但如此,由于屡次出兵,国贫民乏,最终刘玄德叮嘱他打理得蜀汉基业,第一个被司马氏吞并。
而再说司马懿,原本只是曹操手下下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小卒,但是在他的含辛茹苦,卧薪尝胆的辛勤耕作下,终于在他的孙子辈(司马炎)上统一了中国,成为了帝王世家。
可以说,司马懿vs诸葛亮,前者才是最后的真正的胜利者。
司马懿不是懦夫,不是缩头乌龟。司马懿是个多谋善断,办事疾风劲草、毫不拖泥带水的大英雄。从他千里奔袭,斩杀孟达,灭公孙氏,不难看出这一点
对于诸葛与司马二人的IQ是相当的高,估计都能达到200.如果一定要细分,那么我不反对诸葛亮的IQ〉司马仲达的IQ这个不等式。这一点是司马义也自己承认的。
但是为什么高智稍高的孔明就是搞不过司马老儿呢。关键点,我看在于,司马的战略眼光比诸葛亮的更加长远。
曾经,孔明的战略眼光也是很长远,狠独到的(从他年青时给刘老板出的《隆中对》可以看出)。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就弱了。可能是刘备临死之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给孔明先生布置任务,给了他太大压力,老是害怕出错,不敢冒险,事必躬亲,把自己的眼光也整没有了。
有个很出名的京剧曲目《空城计》。诸葛亮弹着琴,唱着我在城楼观山景,看似相当优雅与潇洒。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不少问题。这出戏发生在马谡丢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舍不得在空城里的些许粮草(可能孔明是和刘备一起打江山的,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于是亲自来到空城督运粮草,不想司马懿10万铁骑已然杀到,于是迫不得已,玩了出空城计。
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实诸葛是那时候蜀汉政权的支柱和唯一发言人),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国家存亡,百姓安危的直接联系。却为了一点粮草而身犯险地,他所担当的风险完全与所获得的利益完全不成比例。孔明的这次豪赌侥幸取胜,然而他的回报值也只是区区一托粮草而已,未能给司马懿造成些许打击;而一旦失败,则不但身家不保,蜀汉政权也必定顷刻间土崩瓦解。
而作为貌似失败的司马懿,没有与诸葛争一时之长短,痛匹夫之快,而毅然撤军。虽然没有能活捉诸葛,但是他已经把气势汹汹的蜀军打回四川,足以向主子邀功。
而我个人认为,司马懿之所以未打进空城,活捉诸葛的原因在于,他怕诸葛死了以后,魏主把他兔死狗烹,而她那时候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魏王朝;所以她留下了诸葛,继续“诸马之争”,使主子离他不了,而司马也可以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他的这种长远的战略思想,足以让诸葛亮汗颜。
纵观整个“诸马斗争史”我们就可以发现,诸葛亮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得失,虽然小胜不断,却不能积小胜为大胜,不能给司马懿致命 的打击;而司马懿决不与诸葛亮发生正面冲突,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时间换空间。在熬死诸葛之时,也是他司马腾飞之日。这不经让我想起毛泽东的“持久战”的光辉思想,以空间换时间,两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成就大事业,眼界必须开阔,必须有长远的战略思想指导。战术的胜利不代表最后的胜利,战略正确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