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剑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版的《包青天》,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包拯那三把闸刀,也不是展昭的高强武艺,而是一把不用出鞘,就能制服对手的宝剑,没错,就是传说中的尚方宝剑。因为那时的小镇还有没剑类的武器玩具,于是我便央求父亲,用木头给我刻了一把“尚方宝剑”,并且为了逼真,我还在木剑上刷了一层装修时剩下的金漆,乍一看金光闪闪,还蛮像那么回事的。用之与玩伴打闹,还会喊上几句“看我尚方宝剑”的口头禅。如今想来,童年趣事甚是有趣,也很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其实在中国历史中,的确是有尚方宝剑存在的,但与我们所想象的不太一样。“尚方”二字,又可以写作“上方”,是汉朝宫廷内的一处官署,主要负责宫里的器具制造和储藏,其中就包括供应皇室专用的武器等。既然是设在皇宫里的部门,所以毫无疑问上方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太监。换句话说,当初自己觉得很厉害的尚方宝剑,翻译成白话可以理解为,一帮太监造的宝剑(顿感帅气全无啊)。关于“上方”我们还可以参考《汉书·佞幸传·董贤》中描述的内容:
下至贤家僮仆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尚方宝剑其实只是“上方”中,采办制造的众多皇家御用宝物之一,只不过被后世影视剧作品把作用夸大了。对尚方宝剑失望后,我又试图在现实中寻找真正厉害的剑,这时候我在历史课本中看到了,下面这把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楚墓群中的越王勾践剑。
不得不承认,即使过了千年的岁月侵蚀,这把剑如今看来已久锋锐不减,加上剑脊背和剑从上雕刻的精美花纹,更显示了曾经属于它的荣耀。在剑身还刻有“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的铭文,表达的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意思。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把越王勾践剑是在楚地被发现的,再结合战国初年楚威王曾经大败过越国军队,并杀死了当时的越国国王无疆,可以推测勾践剑应是某次战役的战利品,因而被陪葬在了楚国墓葬中,用以彰显曾经战场胜利的荣耀。
历史中的剑
在中国历史上,剑不同于其他兵器,有着其独特地位和象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止武夫喜爱用剑,被人们认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一度将宝剑视为心头好,并美其名曰书剑生涯。尤其在古代,文人佩剑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彰显,更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象征了。
现代社会,除了法律允许配件的个别少数民族外,其他人是无此殊荣了,但却不影响剑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比如金庸大师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以及《倚天屠龙记》(见注释1),但从名字上便能够找出剑的影子,书中的剑法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就连火爆网络的玄幻小说,其中人物也有很大一类被称为剑仙,以剑成仙,似乎可以看作是对剑文化的一种极致追求。
除了佩戴,剑还存在于古人的诗词中,尤其是那位号称盛唐剑法第二的诗仙太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胡无人》),“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等。当然,这里还少不了宋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以及清代郑板桥的那首《题游侠图》:“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此时的诗人,以剑抒怀,或表达为国抗敌的决心、或展现除暴安良的责无旁贷、亦或是思想的自由无束等等,剑已悄然在文坛“声名鹊起”了。
实战中的剑
剑虽三尺,但各个部位均有着不同的名称,剑身的尖端名“锋”,中央突起的棱是“脊”,“脊”的两侧为“从”,“从”两侧的刃称为“锷”,“脊”与两侧的“从”合起来叫做“腊”;剑身与剑把边连接处起护手作用的条形物叫“格”,剑把叫“茎”,剑把末端突起部分叫“首”,剑身的封套叫“鞘”。
而在生活中我们还能在剑首处看到悬挂的各种式样剑穗,剑穗源自最早的剑疆,是为了马上持剑方便,一端系于剑首,一端系于手腕或马鞍的皮绳。到了东汉时期,弓箭以及戟槊等长兵器替代剑,成为马上作战以及步兵作战的主流兵器,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而被用来在仪仗场合佩戴,或习习武强身之用,实用的剑疆也被装饰为主的剑穗所替代。
剑既有锋,也有较长的左右两刃,因此既能刺杀又能砍杀,结合自身的辗转腾挪,便能演变出诸多变化无穷的招式,因此在中国历史中,便有诸多剑法问世,在《汉书·艺文志》(见注释2)兵伎巧十三家199篇中,谈及剑法的就有38篇。除此之外,几乎中国的各个武林门派,均有其独创的剑法传世,《达摩剑》、《昆吾剑》、《武当剑法》、《青萍剑》、《太极剑》等等。正因为剑在中国武术运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千百年来,剑被称之“百兵之君”。
剑,不仅男人可以持,女人亦可以舞,即可刚猛,亦可柔美,正如杜甫所说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剑,武可以御敌杀贼,文可以修身养性。欲懂中国文化,何不从手中剑开始。
注释1:倚天,不仅仅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在古代已有,并且成为剑的别称,典出宋玉《大言赋》:“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注释2:《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由汉代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撰写的,简称《汉志》。
参考资料:
《中国老兵器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