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梵尘/文
历来外交的形式和途径有多种,有折冲樽俎、有巧妙游说、有书信往来。手段有虚有实,有诚有诈。有以气势胜者,有以实力胜者,有以感情胜者,不一而足。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己方利益最大化,消弭祸患于战争之前,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战争伤亡,达到和平目的。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一场南北战争前夕,文学家丘迟通过送达敌方一封劝降书,达到了这个目的,也使得这封劝降书本身作为文学名篇被人们千古传颂。
事情主要发生在文学家丘迟与将军陈伯之之间,先得说说二人的经历。
丘迟是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从小就很聪明,据说八岁的时候就能写一手文章,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开始在南朝齐做官,任殿中郎;在萧梁王朝,因为文才突出深为喜欢文学的梁武帝器重,当时朝廷很多重要的文告都出自丘迟之手。先后任命他担任永嘉太守、司空从事中郎等官。真是术业有专攻,他当官不称职,经常被控告,但由于深受梁武帝喜爱,梁武帝常常给他打圆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传世作品不多。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跟随临川王萧宏的北伐,写了一篇《与陈伯之书》,更加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伯之,济阴睢陵(今江苏睢宁)人。小的时候就长得很健壮,十三四岁的时候常常在稻熟季节身上带着刀偷割乡邻的稻子,被发现后还强横得厉害,用刀威胁田主。长大以后,经常干些抢劫的事,被人砍掉过左耳朵。后来被同为乡人的王广之看中了,认为他有勇气,就带着他出来混世界了。因战功,先后被任为冠军将军、骠骑司马,封鱼复县伯。在南朝齐担任过豫州刺史、江州刺史、平西将军等职。在齐、梁更代之际,本来是受命前去镇压萧衍的起义军的,但在萧衍武力震慑和派人游说的双重压力下,答应了投靠萧衍,仍担任荆州刺史等职。虽然表面上答应了投靠萧衍,但内心深处一直在犹豫不定,一直觉得天下形势未定。萧衍也看出了他的首鼠两端,最后用计才稳定了他的心思。一时间他在萧衍军中也立了些战功,萧衍也没亏待他,封他为征南将军、丰城县公,增食邑二千户。萧梁王朝建立后,他仍担任江州刺史,萧衍派他回驻地治理政事。
陈伯之只是打仗勇敢,但人却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平时收到公文、诉状之类的文书要表态的,就画个圈而已。如果有什么要请示的事情,就让跑腿的带口信,因此平时很多事务都是由手下的人去决断。一来手下的人胡作非为,招降纳叛,但却受到他的特别信赖;二来他一直还心怀两端,对梁武帝萧衍的诏令讨价还价,经常拒不执行。这样双方的误会越来越深,在部下的煽动下终于在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同时派密使到北魏表达自己想归顺的意愿。叛乱之后,他那点兵力自然不堪一击,兵败后他投降了北魏。一到北魏他就请兵要求攻打梁朝。北魏任命陈伯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光禄大夫、曲江县侯。从这些职位,也就是要利用他和南方对抗的。
萧衍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个祸患,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太尉、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北魏则让陈伯之带兵进驻寿阳,准备与梁军决战。萧宏命担任其记室的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与陈伯之书》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我们来看一看。《与陈伯之书》共分五层意思:
首先,信中以问候陈伯之开始,高度称赞他的才干是“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肯定他当年弃暗投明归顺武帝,那是何等的荣光!同时也指出他眼下的处境是身为“奔亡之虏”,整天处在精神紧张和屈辱当中,“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指出他的这种选择是非常错误的。
其次,分析了当年陈伯之出逃的原因,认为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缘故,只是内心考虑不周,又“外受流言”,一时糊涂。而圣朝的宽宏大量,不计小过,也是您陈将军所知道的。而像近古的朱鲔、张绣犯了那样的大罪都能够受到贤明君主的原谅,何况将军并没有古人那样的罪过,却有功于圣朝。迷途知返的行为,以往的圣哲都是肯定的。在错误的路上别走太远就回头,在以往的典籍中也都是赞扬的。武帝法外开恩,您家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族戚属也都安居乐业,家中住宅完好,您的爱妾仍在家中。凭着良心想一想,还有什么好说的!现在,满朝功臣名将都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威仪堂堂,或为国家出谋划策,或担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而且朝廷还杀马饮血设誓,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可唯独您还厚着脸皮,苟且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奔走效力,难道不可悲吗!
再次,指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慕容超、姚泓等人的悲惨下场,都说明天降雨露,不会养育外族。我姬汉旧邦,决不容与杂种同生。北魏占据中原已有好多年了,早已恶贯满盈,本该自取灭亡。更何况他们还昏聩狡诈,自相残杀,国内各部四分五裂,部族首领互相猜忌。是到了将他们绑缚到京城斩首示众的时候了,而将军您却像鱼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又像燕子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一样,深处危境而不知,不是太糊涂了吗?
第四,仍是以情感人。信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是告知陈伯之,他所熟悉的江南地区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提醒他在战场上看到故国军队的这些熟悉而亲切的旗鼓,您能不感慨往日吗?登上城楼要射杀这些往日的子弟兵们,您能忍心下得了手吗?古代的廉颇、吴起虽然受疑于小人不受重用,尚且思图报效祖国,这都是人之常情,难道将军就没有感情吗?希望您早定良策,弃暗投明。
最后,告知陈伯之:当今皇上极其开明,天下平安欢乐,四方各国都来进贡,有的请求在朝中为官,有的愿意接受教化。只有北魏野心勃勃,顽固地盘踞在黄沙边塞之间,其实只是苟延残喘罢了!我朝全军统帅临川王萧宏,德行昭明,是武帝至亲,总揽这次北伐重任,到北方解民倒悬,讨伐罪魁。倘若您仍执迷不悟,等我们拿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这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封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三思。
这封信陈伯之看后的效果怎样呢?
历史记载,陈伯之显然被这封信说服了,他带领手下的八千兵马回归梁朝。他的长子在北魏却被处死了。回归后,梁朝仍然给他高官厚禄,陈伯之最终老死于家,寿终正寝,用当时的政治标准,算是保住了晚节。丘迟参加这次战役,实际上就是因为这封劝降书立了功,回来后他也拜官中书侍郎。
从这封流传千古的劝降书可以看出,在对敌斗争中即使是文字往来,也不都是争锋相对的讥讽辱骂或义正辞严的声讨。还是攻心为上,兵法中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里增添了一个新的范例。与一般的劝降书常见的那种威胁、恫吓或一味地说服不同,《与陈伯之书》既抒情,又讲理,也不乏对己方实力的展示,向对方展示了两种选择之命运。通观全篇,还是以情为主。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从信中,陈伯之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人格是受到尊重的,自己桑梓旧邦的一切都还安好,江南风物依然,故主同僚仍旧。借着这次机会,是幡然悔悟,把以前走错了的路再走回去,还是一条道走到黑?相信不难判断。丘迟通过递交劝降书这种特殊的外交形式,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它使双方不仅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争,也为梁朝增强了军事实力。
【本文版权,独家享有。欢迎转载,禁言盗文。】
- 上一篇:吃了榆钱可有“余钱”,榆钱的事你知道多少
- 下一篇:虞世南《书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