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年幼时生活不幸,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公元990年)父亲范墉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贫苦无依。无奈之下,母亲谢氏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吴县)推官的朱文翰,同时将范仲淹的名字改为朱说(yuè)。
由于朱文翰是淄州长山县人(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此后范仲淹就在长山县读书。直到23岁那年,范仲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秘密。原来朱文翰并非自己的亲生父亲,他们母子俩这些年一直靠继父的照顾生活。知道身世后范仲淹感伤不已,不顾母亲与继父的挽留,毅然辞别,外出求学。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来到了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在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学者戚同文的门下。求学的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每天晚上煮一锅稠粥,第二天粥凉以后凝固在一起,就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和醋汁而食,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划粥断齑(jī)”的典故。
就这样,寒窗四年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春,27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了仕途,经济上有所起色。不久,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并恢复了原名。开始了一段四十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而宋军军备松弛,一败再败。两年后,仁宗皇帝把范仲淹调往前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首流传千古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词上阕描摹出了一幅辽阔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阙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全词由低沉婉转之调变化为慷慨雄放之声,并反映了国家、社会的现实问题,称得上是一幅史诗画卷。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颇有影响。
- 上一篇:于右任在台湾地区的影响何以让人感觉无处不在
- 下一篇:风水鱼之龙鱼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