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叫草长莺飞,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描述了江南暮春的景色。但是它的出处可不是什么山水田园诗,它出自一篇有名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其中书中最有名的几句是这么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象。书中还有很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地方,感兴趣的可以拿来读一读。那么被这么一篇劝降书所打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是南朝将领陈伯之,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一个文盲竟然都被感动了,可见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陈伯之从小力大无穷,但可惜是个流氓无赖。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身怀刺刀,头戴獭皮帽。每年稻子熟了他就去偷割人家的稻子,被田主人逮个正着,他比田主人还有理,说道:“你稻子这么多,我割一担也没什么”。田主人要抓他,他就拔出刺刀,要刺杀对方。田主人被吓得掉头就跑,陈伯之从容不迫的挑着割的稻子回家。从小就这样,长大了更不得了,干脆干起了抢劫的行当。后来有一次当着船家的面上船抢劫,结果被船上的人砍掉了左耳朵。强盗被人砍了耳朵,太丢脸,没脸再干强盗了,陈伯之就投奔自己的老乡车骑将军王广之,当起了大头兵。由于陈伯之勇武过人,王广之很喜欢他,就让王广之当了自己的贴身保镖,到哪都带着。
在跟随王广之的过程中,陈伯之多次立功,其中最风光的一次是在讨伐萧子敬的时候。南齐安陆王萧子敬拥兵自卫,齐明帝派遣王广之讨伐,陈伯之担任先锋,他第一个杀进城里,斩杀萧子敬。陈伯之从小兵一路官至冠军将军,骠骑司马。
南齐末年,萧衍起兵,陈伯之在寻阳抵抗义军,结果被萧衍劝降。但是陈伯之心里还是狐疑不定,直到萧衍使了个小伎俩,让陈伯之以为建康城里的人都极度痛恨他。这才使陈伯之稍稍没有二心。战后陈伯之做了征南将军,江州刺史。但是陈伯之大字不识一个,打家劫舍会,管理地方根本不行,他也懒得管理,都交给手下的一帮人。这帮人乘着陈伯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好糊弄。就独断专行、恣意妄为,把江州搞得乌烟瘴气。
南梁武帝萧衍知道江洲的事后决定要治理治理这些人。陈伯之的那些“亲信”害怕了,他们日夜不停的游说陈伯之,说现在朝廷空虚,府库匮乏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劝说陈伯之起兵造反。这陈伯之也果然是没脑子的,于是他们就歃血为盟,说反就反了。只可惜南梁武帝早年还是个英主,陈伯之很快兵败带着儿子跑路去北魏。陈伯之是北魏对南梁战争中东线的主要力量。
后来南北形式发生变化,北魏孝文帝死后,北魏逐渐腐败、内部动荡,南梁趁机北伐,两军对垒中,于是有了上面的《与陈伯之书》。作者丘迟是个七八岁就会写文章的老手。他先是陈述厉害,比喻陈伯之当前的形势是:“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暮之上”;然后再动之以乡情;最后晓之于大义。
陈伯之不识字,猜想是他的手下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方式来读给陈伯之听的。陈伯之被文章深深的打动了,再加上形势所迫,陈伯之带领手下8千人投降了南梁,重回南朝,但是他的儿子陈虎牙却在北魏被杀。由于陈伯之来回叛变,萧衍本来就不相信他,最后他被剥夺兵权,老死家中。陈伯之的最终结果还算不错,得了一个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