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唐·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静谧,夜。
春天的宅院里,月亮在天边静静的徘徊,在竹林掩映下的厅堂的门,在夜色中突然打开了。屋里聚会的喧闹声,瞬间惊起了林间归巢栖息的鸟儿,它们掠过林子分飞而去,此时,远处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飘了过来,沁人心脾。
短短二十个字,涵盖视觉、听觉、嗅觉多个维度,整首诗好像加入一层VR特效,让人马上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坐在那静谧的宅院当中。
然而,也许是充满未来感的诗句过于前卫,在上万首的全唐诗当中,这首VR级的《春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度,不过,它的作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却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名字叫虞世南。
“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短短八个字,概括了虞世南整个人生前62年的命运轨迹。
虞世南生于南北朝,少年时,同兄长虞世基受业于名儒顾野王名下。随后,虞世南拜入王羲之后人智永禅师门下,得其真传,并有所创新,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虞世基兄弟从建康到了长安。隋炀帝大业年间,虞世南被任命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也就是如今一个县处级的小干部。炀帝虽然爱重虞世南的才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个七品官,再加上虞世南素来勤俭清廉,日子过得相当清贫。隋末,哥哥虞世基随同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之后,他被农民起义的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原本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不会再有浪潮,然而,两年后,他碰到了改变命运的伯乐——李世民,那一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23岁,灭掉了窦建德,虞世南63岁再次沦为阶下囚。然而,低调沉稳,满腹才学的虞世南很快引起李世民的注意,相差40岁的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交,随后,已年过花甲的虞世南在唐朝仕途一路开挂。
公元621年10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成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晋升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唐太宗对虞世南的人品才华,向来器重佩服有加,时常赞誉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对虞世南如此称赞呢?从几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虞世南的与众不同。
相传有一天,唐太宗的寝宫新换了一套屏风,下召让善于书法的虞世南在上面书写一通《列女传》。可是,一时又没能找到底本。虞世南根据自己所背诵的默写出来,随后对照原作,竟没有一字错漏,皇帝惊赞不已。
还有一次,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
除了能力出众,虞世南刚烈敢于谏言的精神,也相当得李世民敬重。一次,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一听,确实很有道理,于是赶忙改口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马上又赐他五十匹布帛。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汉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唐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多次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638年五月二十五日,一代儒臣虞世南在长安逝世,走完了他81岁的人生。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太宗还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如今,虞世南传世的除了几十首唐诗作品之外,书法作品尤为珍贵,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