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这句随着《三字经》流传的俗话一直被用来比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这句话首先出现在儒学经典《礼记.学记》中,而更早的时候 《诗经》中已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玉器雕刻作为君子修为的比方。生活中需要雕琢而成器物的东西并不少,木头金属都需要刀劈火燎,为何古人独独要用玉做比方以警示世人呢。
玉不琢不成器,首先因为珍贵。汉字的“玉”字,是王字多一点,意思是帝王身上挂的东西,古代篆字中王和玉实际上是一个字。所以玉在中国自古就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用来形容人的风度。“宁为玉碎”表示气节,不为 利益就出卖原则。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崇尚玉,因此它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如道德,气节和修养。
玉不琢不成器,因为 它适合雕琢。因为硬度与韧度的的物理特性,玉是宝石中非常适合雕琢的可造之才。宝石矿物抵抗外力锤击的能力称为韧度。也就是说韧度高的宝石,受力时不易分裂和破碎。钻石在自然界中虽为最硬的物质,但韧度却不是最好;相反翡翠与软玉的硬度虽比钻石低了许多,却经得起锤击,主要是它们具有纤维束状交织的结构, 所以韧度特别高。
玉不琢不成器,还因为它需要雕琢。无论软玉还是号称玉中之王的硬玉翡翠,并非一挖出来就是一块美玉,要先切开玉料把废石 磋掉,这时玉质表现出来,但玉面还不平整仍然难看,这时玉工就着玉的形状和颜色,决定要做什样东西,才琢成所需的样式,完成后再慢慢细磨,才显出它的平滑光亮,成为一件美丽的玉器。
玉不琢不成器,更因为雕琢提升与的价值。便宜的玉料因为好的创意设计和雕工价值翻倍,这对于玉雕行业是再平常 不过的事。好的技艺能让于是本身身价倍增,而玉石市场的起落对玉雕影响并不大。2013年在云南举办的文博会玉雕大师作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尚在创作中的 天然翡翠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音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玉器的艺术生命就在于天才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