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竹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佑)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萨都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彦)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
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宋)
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 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 (宋·杨万里)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
“岁寒三友”的由来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苏轼初到黄州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