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6 13:14:28
阅读:

本文乃“国天韵手绘教程视频”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左传》长于记事,晋代经学家说“《左氏》艳而富” (《穀梁传集解·自序》),唐代文学家韩愈说“ 《左氏》浮夸” (《进学解》),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它“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史通》),都是从记事角度对它的高度评价,但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它的成就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作为史学与文学名著, 《左传》正是如此,它在记言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前史书的水平,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行人辞令。僖公三十年记载的郑国烛之武便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挽救了危难中的国家。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春秋无义战”,这话不假,发生在鲁傳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的晋、秦联军围困郑国,便是为了发泄私怨。傳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避祸逃难,途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俊才,有德行,又有贤人辅佐,必将成为晋国受命之人,因而力谏文公对他厚加礼遇,但郑文公却没有听从。重耳历经十九年的艰苦磨难,于公元前636车回国即位。郑文公自觉“礼”亏,得罪了晋君,于是解除了原来与晋国的盟约,转而亲楚,并于公元前632年,作为楚的盟国助楚抗晋。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当然这些都是堂而皇之的借口,晋文公伐郑的真正目的在于镇服或剪除异已,进一步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于是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分别率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北)和汜南(汜水之南,在今河南中牟县南),虎视眈眈地面对郑国。不管晋君出于怎样的目的,郑国面临的都是亡国的危急形势。

作为国君,郑文公对于造成被围困现实的复杂原因和即将产生的不堪设想的后果,比谁都清楚。唯其清楚,他才更加心急如焚,也更加无可奈何。他召集文武大臣,广泛征求退敌的政策,但事到临头,群臣也像热锅上的蚂蚁,谁也想不出有效的办法。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最后还是谋臣佚之狐提出了一个建议: “国家处于这种危难的境地,如果让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军一定会退去。”在国家面临危亡的紧要关头,佚之狐毅然向国君荐举烛之武去说服秦军退兵,而且说得那样肯定,这就把烛之武那过人的才智、崇高的声望和不同寻常的影响烘托出来。

听了佚之狐的话,晋文公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一线光明,来不及细想便追寻着光明而去。但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国君出面而出现转机,故事又出现了新的波折,当郑文公面请烛之武时,烛之武却推辞道: “我年轻的时候才智尚不及别人,现在老了,更是不能做什么了。”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这显然是对自己从前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不满,无疑是婉言拒绝。郑文公知错愿改,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不能够知人善任,早起用你,现在事情危急才来请你,这是寡人的过错。”以此来安慰臣下,然后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讲清国家与每一个国人的关系,晓以利害,激将出马: “然郑亡,子亦有利焉!”怀才不遇,毕竟是自己的小事;晋秦亡郑,才是国家的大事;再加上国君亲自面请,态度又那样诚恳,还有什么理由不出山呢!烛之武答应下来。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春秋时期的形势是各大国都想称霸,而称霸必须壮大自己的力量,限制其他诸侯国的发展,才能达到目的。烛之武正是抓住了各大国国君的这一心理,才去说服秦穆公的。他对秦穆公的说辞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首先说“郑既知亡矣”,表明自己的身份;然后一转,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那么郑亡也心甘情愿,烛之武意在说明自己是以亡国之臣的身份说话的,国家反正要亡,还说什么,完全是为秦考虑,这便打消了对方顾虑,成为下面谈话的出发点。接着烛之武便从秦与郑、秦与晋关系上分析秦的利害。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第一,灭亡郑国对秦国来说无一益而有百害。首先,隔着别国去袭击远方的郑国,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困难;其次,亡郑的结果是“倍邻”,而各国间力量的对比具有相对性,晋灭郑可以壮大自己,但晋强便是秦弱;再次,存郑则对秦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供使者往来之资。而且这样非但没有增加晋的力量,郑还可以做秦的与国,增加秦的势力。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第二,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晋骊姬之乱, (参阅本书《骊姬害申生》)公子夷吾逃奔于梁,依仗于秦,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为报答秦君,曾许给秦焦、瑕二地,但渡河回国后,却马上赖账,并构筑工事,防御秦国。第三,直接点明亡郑“阙秦以利晋”的恶果。郑是晋的东邻,秦是晋的西邻,晋有永不满足的扩张之心,向东灭郑后,向西必然侵秦。而从秦国来说,与晋联合攻打郑国,实际上是损害了自己而帮助了晋国,而晋国的愈加强大,更对自己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以上三个方面,第一点意在突出亡郑与存郑对秦国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使秦穆公客观地看待秦与晋、秦与郑的关系;第二点意在以历史事实突出晋对秦的背信弃义,使秦穆公从内心深处与晋隔膜、疏远;第三点意在突出晋无所满足的扩张之心,使秦穆公认识到郑亡之后本国所处的危险位置。

在这里,烛之武虽然是以郑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存郑为目的,但却处处围绕着秦国这一中心,把秦国放在第一位。这正是烛之武说辞的高妙之处,烛之武的形象由此得到充分展现。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烛之武的话句句敲打在秦穆公的心上,处处提醒着秦穆公的理智,因而他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而且与郑缔结盟约,并派三员大将率兵保护郑国。正如《古文观止》编者所评: “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倍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悚。

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读罢《左传》的这段记述,我们不禁惊叹于作品的语言艺术。这段文字的叙述语言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概括凝练,要言不烦,一波三折,跌宕生姿;人物语言分析形势,解决问题,体现主旨,既具有理性内涵,又充满感情色彩,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参考资料

《左传》

相关推荐

  • 《左传》写烛之武凭借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既理性又有感情色彩

    烛之武,纵横而自得”,都是从记事角度对它的高度评价,但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它的成就往往都是多方面的。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俊才,有德行,又有贤人辅佐,必将成为晋国受命之人,因而力谏文公对他厚加礼遇,但郑文公却没有听从。

    美文欣赏
  •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攻心战略

    烛之武,说起"攻心"。这其实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法,也一种易于奏效的谋略。《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所述的"老烛武缒城说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攻心"的例证,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中学生的一篇课文,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战略和智慧。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为什么能几句话就劝退秦师,这背后有何玄机?

    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狄人攻齐,这在齐国北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和晋文公联合讨伐郑国,虽然说这场仗没打起来,但却成就了一个老人。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从天而降”,让秦穆公有了“将计就计、一石多鸟”的机会

    烛之武,事情发生的起因,就是——晋国借口与郑国有嫌隙,约同秦国联合出兵郑国。那么,晋国为何要围郑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未加以礼遇,因此重耳怀恨在心,待他回国继位之后,便伺机报仇;二是晋国认为郑国有背弃盟约、站队楚国之嫌,因此出兵讨伐。

    美文欣赏
  • 暗杀南子未果的卫庄公,赶走儿子卫出公成为国君

    卫庄公,​卫庄公,姬姓,名蒯瞶,春秋卫国君主之一。卫庄公因为有谋害嫡母南子之意,被南子识破而逃往至宋国;其子辄成为王储,为后来的卫出公。之后卫庄公回国夺了亲生儿子的君权,他在位仅仅三年,就被石圃所伐,后来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卫庄公的父亲卫灵公,有夫人南子。南子是宋女,深得卫灵公的宠爱。

    文章阅读
  •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为政以德,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资治通鉴,建言献策,甚至连中医也有君臣佐使之论,《舌尖上的中国》也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政治术语。

    文章阅读
  • 柳宗元笔下的传记:小人物的故事值得被记录

    梓人传,作为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文章作得相当好,他在当时就已经相当知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美文欣赏
  • 每日一读(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岂不遽止: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美文欣赏
  • 国学经典500句(原文、译文,上):“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淮南子人间训,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的路上,大雪纷纷满天飞。骨头的加工称‘切’,象牙的加工称‘磋’,玉的加工称‘琢’,石的加工称‘磨’。

    诗词赏析
  • 我命由我不由天,卫州吁之乱,一个庶子的抗争

    卫庄公,说明:本文系春秋杂谈系列,曾在个人公众号(文史纵横)发布,喜欢的话请点赞关注本号!​春秋时代周礼开始逐渐崩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弑君的事情经常发生。鲁隐公那种遵从礼制,甘心接受命运安排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会选择抗争,拼死的抗争。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