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现代作家郁达夫《病中作》
初衣解诗:说实话,我非常喜欢郁达夫的诗。无论他本人遭受怎样的评价,我都会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灵魂。真挚烈气,忧伤沉郁。
很多人在转发博文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一句,“人到中年两不堪,生不容易死不甘“却很少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这是郁达夫中年以后的作品。
郁达夫的生涯不可谓长,屈指算来活了49岁。而且最为沉痛的是,日本宣布战败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订投降书的时间是1945年9月2号。当时郁达夫,在日本投降之后的8月29号,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至今没有确实的线索,找到他的遗骸。
但是确信是郁达夫,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起,从人间消失了。
我常常想,如果郁达夫能写上一首日本战败的诗,那一定是慷慨涕泪,带笑狂歌。我喜欢他少年青年时代的诗,因为他的诗上接汉唐,古典而又清新,真挚而又沉郁,是可以让你哭,又可以让你笑,又可以深深地打动你的,那一种美丽的清锐与刚烈。有着自己独特的清新的风格。
“曾因酒醉鞭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唐朝以后有多少人的联句,如此锐艳?几百年来唯他。但他自己并不经常的作诗,所以往往更加的真诚而泼辣。有一度时间曼殊的诗非常流行,郁达夫说,要是他自己一心的钻研,也绝对不会输过曼殊。比起曼殊的清丽飘逸,略有脂粉柔气,郁达夫的诗更有一种明快的公子做派。
当然初衣今天解读的,是郁达夫的《病中作》。郁达夫曾经患有很严重的抑郁症。不过这在当时不是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一种病症。
以他的才情才华,是可以靠诗词扬名的。但是他生在了晚清。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家庭陷入了窘迫。那是一个令年轻人十分迷茫的年代。郁达夫会读书,但是也领略这时代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17岁的时候就和哥哥去日本留学。你要知道,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本就低人一等。而他的家庭条件又不是很富裕,他的身体也不是很强健。但真是因为如此,敏感而迷惘的他,倍感歧视和压抑。正是一种孤寂的情怀,诞生出了上个世纪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他以独特的忧郁的视角,写出了一个人心灵的孤寂,尤其是在远离国家,国家虚弱,国民备受歧视的年代。
他生来就是一个爱国者。因为他没有办法不喜欢那滋养了他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郁达夫全力的支持抗战。
1938年,郁达夫奔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的主笔。写了大量的抗日文章。
最后他被日军杀害在苏门答腊。
郁达夫的一生,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可以说虽然甚嚣尘上的是他的爱情故事。但实际郁达夫作为诗人特有的情怀,感受着这个时间真实的颠沛流离。他的诗非常的真挚。
这首《病中作》应该是在新加坡的作品。他和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离婚之后,奔赴了新加坡。他本身因为饮食不规律又有肺病和胃病。然后他又极爱酗酒。我大底也能够明白,他为什么喜欢酒,但是也正是这一种不加节制的爱好加重了病情。
郁达夫本身就很瘦,而且瘦得特别有特点和奇怪。从他传下来的照片就可以看到,的确是面无多肉。在这样的情形下加上病倒,大约也是百感交集。
有许多人都解读了“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这是中年人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承重最多,压力最大。非常的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但是对于郁达夫来讲,中年之后,望着飘摇的国家,还有自己婚姻不幸的家庭,那一种难堪,感觉更胜于常人吧。
我们在诗里读到了悲郁之情,有他自己身世的,有对社会的。不过郁达夫还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虽然想着要归隐江湖,那也是想一想而已。在当时的抗战如火如荼,哪里都不可能有一个世外桃源。而我们所知道的,他也不是一个甘心做隐士的人,因为它的国家还处在患难当中。
我们所能知道的苏门答腊,是郁达夫最后的魂销之处。从来就没有世外桃源。屠刀之下,陨落了中国现代史上,最知名的作家!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初衣胜雪原创为你解读古典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