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作家曾瑞,字瑞卿,号褐夫。他的生卒年月和家世生平都不是很清楚。他是北京人,因为喜欢江浙一代的人才风物而移居南方。
据说他神采卓异,衣冠整肃,优游于市井之间,飘然如神仙中人物。由于不愿趋附奉承,所以终身不仕,以出售字画和依赖江淮一带熟人朋友的馈赠为生。
曾瑞善于丹青,工于画山水,能作隐语小曲,散曲集有《诗酒馀音》刊行于当世,但如今已经失传。《录鬼簿》收录有他的作品。
据《录鬼簿》记载,曾瑞"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可知他当时已负有盛名。但是现代人几乎没人知道他。由于他在江浙一带生活了大半生,所以对江南的风物非常熟悉。
他的一首《醉太平》小令,可以作为西湖的导游诗,引你游遍西湖,了解西湖的名胜古迹,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醉太平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
涌金门外过西湖。
写新诗吊古。
苏堤堤上寻芳树,
断桥桥畔沽醽醁,
孤山山下醉林逋。
洒梨花暮雨。
曾瑞的这首小令是描述在杭州西湖春游的情景。
起首两句写游览之前的准备,呼朋唤友,以增游兴。"奚奴"一词在唐代以前专指女性仆人,唐代以后则为男女仆人的通称。《旧唐书·李贺传》中跟在李贺身边伴游的"小奚奴"就是男性。
身边有仆人伺候,说明曾瑞在杭州虽然终日优游,不事产业,全赖江淮一带熟人馈赠为生,但生活还是从容的。
从涌金门出发,经过苏堤到孤山,再往断桥,最后回到涌金门,刚好绕里湖一周。
苏堤穿湖而过,当年苏轼任职杭州时,筑堤围湖,"夹堤杂植花柳",是西湖的一大名胜,也是实用的水利建筑。苏轼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他关心民生,一生都在和不顾人民生涯的官僚作斗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苏轼任职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不朽的足迹。苏轼的所作所为,证明他并非是一个不懂政治的官僚。正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才会不顾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新旧两党都起了冲突。苏堤便是历史给于这位伟人的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断桥又名"段家桥",是白堤上的一座名桥,据说建成后柳树特别多:"万柳如云,望如裙带",因为《白蛇传》的传说,又给它增加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白蛇传》故事因为近年来影视剧的热播,基本上已经家喻户晓。而与《白蛇传》有关的雷峰塔,也是西湖的又一处名胜古迹。
诗人游览到断桥边上,停下小酌了一会,他们喝的酒名为"醽醁(línglǔ)",是一种绿色的黄酒,据说是很名贵的古老名酒。
白堤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所筑的湖堤,到现在有一千两百多年了。两位大诗人在几百年间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疏浚,终于成为了千年不衰的名胜。
西湖的意义,不仅在于她的湖光山色,还在于她厚重的历史积淀。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西湖写下了数不清的锦绣篇章,使西湖包含着厚重的文化意味。
徜徉在西子湖畔,回味着唐诗宋词,那便是一场醉人的历史盛宴,现实的万丈红尘,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会在这湖光山色里消弭于无形。
孤山是苏堤与白堤的连接点,北宋诗人林和靖曾隐居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宋真宗召见他,他不愿意去,真宗皇帝便赐号为"和靖先生"。孤山上的林处士庐,也是个著名景点。"梅妻鹤子"的高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名句,缠绵着万年的芬芳。就因为这一句诗,引动了多少人心中的诗情画意。
因此,苏堤寻芳树,断桥沽醽醁,孤山醉林逋,皆是凭吊古迹遗踪。全曲以"洒梨花暮雨"结束全篇,表示这是一个春意将阑的暮春季节,并且一直游到傍晚才归。
游湖遇雨,好像有点煞风景,然而晚春的"梨花暮雨"同早春的"沾衣欲湿杏花雨"是同样的美景;细雨中游湖,与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一样,同样是诗人的风流韵事。
这首小令和其它诗词不同,它不注重西湖的湖光山色,而是对西湖的历史遗迹更感兴趣,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旨趣。曾瑞一生志不屈物,不趋附奉承,终身不仕。可见其中还是暗藏了对现实的不满,在诗里借怀念林和靖,暗中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
诗意的西湖,才是西湖永不凋谢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