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
有明一朝,奇葩皇帝特别多,明宣宗朱瞻基就被人称为“促织皇帝”,但在这种戏谑的称呼背后,真正的他其实文韬武略,当是一代明君,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而且,在绘画创作领域,他在历代帝王序列中尽管不独占鳌头,但毫无愧色地排进前三名之列自当不在话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治下的明代“宣德画院”在传统书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成祖朱棣之长孙。
登基之路
如果没有那场梦,也许朱瞻基的一生将会重写。
他出生的时候,当时还是燕王的祖父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其父亲朱元璋将一个象征皇位的大圭赐给了他,并叮嘱他:“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以梦为马的朱棣此后发起了靖难之役,一举坐稳了江山。
这样的皇长孙,当然一出生就意味着帝国的未来的接班人的身份已经得到了隔代指定。
永乐二年,他父亲朱高炽被指定为皇太子,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孙。他父亲朱高炽体弱多病,即位后不到一年驾崩,于是朱瞻基顺理成章登基称帝。
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隐藏的刀光剑影以及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被成王败寇的逻辑悄悄一笔带过,真相无法追寻,胜者似乎是不受指责的。
其实他的父亲走向皇位,就与朱瞻基密不可分,而他也在帮助其父亲在与两个叔叔的政治斗争中得到进一步锻炼。
朱瞻基的登基之路,更是充满着匪夷所思的巧合或者说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在其父亲登基不久的永乐二十二年就被立为皇太子。他父亲当上皇帝之后最重要的政治动作就是谋划迁都南京,这样的大事皇太子朱瞻基当然是最值得倚重的最佳人选,于是次年四月即赶赴南京,而他的父亲五月底即驾崩。
从南京到当时的京城北京路途遥远,而其在回京过程中完美地避开了一直觊觎皇位的二叔朱高煦的半路劫杀,等朱高煦回过神来,新皇帝朱瞻基已然登基。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史书中语焉不详。这也引起了后人对他父亲朱高炽非正常死亡原因的诸多猜测,除了纵欲过度得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说法就是朱瞻基本人导演了这场人伦悲剧,他才是其父亲死亡的最终的幕后策划者。
反正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朱瞻基笑到了最后。他是如何在这样的暗流涌动中从容继位,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未解之谜。
治国之道
朱瞻基登基不久,很快御驾亲征摆平了他二叔朱高煦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叛乱,朱高煦很快就缴械投降,后被废为庶人后不久将其用铜缸罩住活活烧死,尸骨无存。而且彻底地斩草除根,几个儿子也相继被杀。
而他的另一个叔叔朱高燧在朱瞻基平叛后得胜回朝之后也“自废武功”对他言听计从。
摆平就是水平。
朱瞻基自此可以大展拳脚,很快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改弦易辙的战略性决策出台了,这个年轻的帝国统治者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将大明帝国的扩展性战略扭转为收缩性战略,这种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挽救了大明的国运。
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他力排众议放弃了其祖父朱棣打下的安南;否决了其父朱高炽的迁都计划,北击蒙古并大获全胜;正视民间不堪重负的税赋现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现税收减免……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恩威并重,金刚怒目的同时不忘菩萨低眉,开启了吏治清明民生安康的太平盛世。
而且他注重制度建设,留下了《御制官箴》这样一部治国之道的经验性文献。
但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他也有败笔,最大的“昏招”是在宫内开办培训机构教育宦官,这一饮鸩止渴尽管遏制了内阁权力尾大不掉的可能,但却给后继者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此后宦官干政这个痼疾成了大明王朝身上一个顽固的病灶,成了一种好不了的咳,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大厦倾塌。
朱瞻基在位时他的英明神武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控制这种微妙的平衡局面,但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很快这种报应就在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结出了哭过,在大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蒙古,结果被蒙古人俘获。
这是后话,也是朱瞻基始料未及的一个传诸后世的巨大负面“遗产”。
艺术之途
朱瞻基长相酷似其祖父朱棣,在他的教育上,朱棣可谓苦心孤诣,远征漠北时亲自将他待在身边历练,同时亲自挑选帝国最好的文臣能诗善画的姚广孝担任朱瞻基的老师。
天资聪颖的朱瞻基在最顶级的教育熏陶下文武双全,他所监制的宣德炉至今已成为传奇性的文化瑰宝,而他本人在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的成绩足以名垂后世。《列朝诗集小传》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位高权重的他游戏丹青却自有一番气度,这种帝王之气使他的作品在文人笔墨情趣的隐隐透露出一股呼之欲出皇家气派和帝王心思。
他创作的《松下读书图》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扇面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扇”。
在朱瞻基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全面造诣。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法无定法,整体上看取法宋代院体但又不失元人意蕴,兼工带写,有时甚至带有一种看上去很违和的错愕感,但与后来的乾隆皇帝的绘画作品就艺术水平上来说不可等量齐观。
在他流传下来的画作中,那些云淡风轻的画面,往往带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隐秘的心思。比如他作于1427年那幅《戏猿图》,其乐融融的三个猿猴嬉戏成趣,充满着天伦之乐,但联想到此前一年的朱高煦谋反后的被杀,这种杀伐果断骨肉相残的人伦悲剧让人心惊肉跳,与这幅画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许蕴含着朱瞻基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更隐隐透露出朱瞻基那种期盼君臣之间、亲人之间和睦共谐的那种心情。
生于帝王之家就必须承担着更多的你死我活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是一种无奈,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伦异化的悲剧其实在历史上反反复复付地上演,朱瞻基也不例外,而有明一代似乎更是达到了顶峰。
书画成了朱瞻基缓解内心最深处的苦闷和落寞的最好的“解药”。
平淡冲和中有一种倔强铿锵的态度,秀逸素朴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这是朱瞻基画作与生俱来的先天基因。
帝王的心思你别猜。在朱瞻基的画作中,有一副《一笑图》让人忍俊不禁,画面中一只蠢萌的小狗蹲在两杆竹子下面扭头看着某处,上面亲笔落款“宣德二年御笔戏写一笑图”。而这个“笑”字下面的“夭”字被有意写成“犬”字,与画面和题词相映成趣。据说这是朱瞻基为逗笑第二位皇后孙皇后的戏笔之作,而此前,朱瞻基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将第一位皇后胡皇后废除,尽管待遇不变,但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个大逆不道惊世骇俗之举。
左手权谋定天下,右手丹青绘人间。
朱瞻基在文艺上的成就和观点,赋予了明代宫廷绘画的发展一种跨时代的加速度,流风余韵辉映了那个刚柔相济的时代,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姿,文脉绵延,文采风流,金戈铁马的冰凉寒意中透露出一丝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
千古之名
要么忍,要么残忍。
要么烂,要么灿烂。
这似乎是千古帝王所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
而朱瞻基显然是个中高手,他择机而动的忍与残忍都是那么的适得其所,成就了他仁宣之治的千秋伟业,也造就了他的丹青皇帝的千古盛名,在烂与灿烂之间,朱瞻基无疑幸运地站在了灿烂的一边。
如果他不冒天下之大不韪调整明朝这首大船的航向,也许大明王朝在他手中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会撞上冰山而沉没,毕竟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经无力支撑其祖父朱棣所界定那种冲动性的扩张之道。
唯因如此,才塑造了“宣宗”之威名,而避免了“炀帝”之覆辙。
其实他每一步都走的惊心动魄,但天时地利人和都垂青于他,最终他才幸运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世的功勋。
他极具敏锐性和远见性的平衡力和判断力,使他以一种看似闲庭信步的姿态一步步走向了权力之巅,开启了天下承平、万国来朝的盛世大观。
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平淡日子里,那血风腥雨的过往历历在目,辗转反侧之际不得不于是以丹青笔墨浇心中块垒,却意外地抒写了一段让后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奇观。
这种内心最深处的矛盾冲突却就此达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和解,他雷霆万钧的王霸手段造成的自噬之伤在这种笔墨游戏中实现了有限的缓解。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瞻基留下了一段文采斐然的其言也善的遗诏,这应该是他竭尽全力的自我救赎。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一切归于尘土,所有的权谋、荣耀、光辉、罪孽都随风而去,任由千百年后的人们嬉笑怒骂和肆意评说。
这一年,他年仅三十七岁。也许他有不舍有不甘,但天命非人力可违也,哪怕号称天子的皇帝也概莫能外。
且看大明江山依旧在,可叹宣德几度夕阳红。
佛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朱瞻基多姿多彩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留下的诸多谜团已无法揭晓,但其实揭开有如何呢?无须拨云见日,大限来临之际他最终不得不“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肉体走向了寂寞的永生,但却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盛世传说和艺苑传奇。
- 上一篇:祝枝山草书神品《将进酒曲》
- 下一篇:朱瞻基|皇帝艺术家中之楷模,左手江山,右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