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窝子”,可不是白叫的,曾经的三晋大地,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 ,均在民间广为流行。
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八十多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
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一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
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综合唐宋话本、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本戏四折、换用四个宫调、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
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
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集中了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
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所以,元曲四大家,有三位出生在山西。
关汉卿
(1219-1301年),元代戏剧作家,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白朴
(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白朴终身未仕,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
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想知道还有一个是谁?回复还有谁获取答案。
小山征集老照片
在公众号回复“追忆”
查看详细内容哦!
山西文博会节目单
【周一】
【拾遗】:寻找遗失在油盐酱醋茶里的三晋传统文化
【游晋】:游览山西大山名川,体悟三晋人文情怀
【周三】
【姿势】:奇葩知识、三晋民俗,更加了解山西的人文典故
【非遗】:皮影糖人和剪纸,敲锣打鼓与传说,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全方位展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五】
【老字号】:一同寻找太原府的老字号,重拾曾经的那份老记忆
【晋味道】:正宗晋风味,口口品美食,山西特色小吃一网打尽
- 上一篇:原创好看小说:鸳鸯梦
- 下一篇:元曲精选10000篇大全集(2300—26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