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读书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读书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4 19:35:19
阅读:

读书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编辑推荐

用文字写灵魂,剖析中国人睿智的一面。

畅销60余年。

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魅力文字。

奥巴马、卡梅伦了解中国文化的枕边书。

林语堂的文字灵魂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的文字无不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品质的孜孜守护;林语堂的文字灵魂又得到了西方文化的浇灌,所以他的文字又处处是觉醒与自由。

内容推荐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此书能帮助读者在品读老子智慧的同时,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前言

绪论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如前所述,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行。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供给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将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A字甲级等,必然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迷信者,及后代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祇,更象征性地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但孔子学说中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天神的秩位等级,也没有创世的神话。他的纯理论,绝无掺杂巫术之意,亦无长生不老之药。其实虽笼罩于现实氛围的中国人,除掉纯理论的学者,常怀有长生不老之秘密愿望。孔子学说没有神仙之说,而道教则有之。总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之阙如。

故道家哲学之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司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特性的罗曼司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和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想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那是很有兴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创造中华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你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讽刺孔子哲学,固非难事,他的崇礼仪、厚葬久丧并鼓励其弟子钻营官职,以期救世,均足供为讽刺文章的材料。道家哲学派之憎恶孔教哲学,即为浪漫主义者憎恶经典派的天然本性。或可以说这不是憎恶,乃是不可抗的嘲笑。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只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藏室史,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

媒体评论

读完他的文章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

——《纽约时报》书评家Peter Prescott

20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只有林语堂一人。

——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作无,一个叫作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 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不是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第二十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了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作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作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

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四)众妙之门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定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作“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

读书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相关推荐

  • 读书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庄子钓于濮水,编辑推荐用文字写灵魂,剖析中国人睿智的一面。畅销60余年。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魅力文字。奥巴马、卡梅伦了解中国文化的枕边书。

    美文欣赏
  •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子虚赋,《庄子·刻意》中提到,“夫恬惔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所谓虚无者,故能包容接纳世间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美文欣赏
  • 行书,名人墨迹,文学大咖,林语堂:三师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林语堂行书——论语名句林语堂行书对联——文章作事

    佳句赏析
  • 简谈《庄子》这本故事书的哲学干货

    庄子的思想,作为道家宗师人物,与老子并列,共称“老庄”,并且成为道教的“南华真人”。老子的《道德经》是探讨“道”和“德”的含义,以及“道”和“德”的关系的学说。

    美文欣赏
  • 「学讲话品典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诗词赏析
  • 庄子是个世界级的哲学家

    庄子又名,“老庄”,为人们所熟知——“老”指老子,“庄”指庄子。他俩,被认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还有另一个说法——黄老之学,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的统称。黄老之学,后来成为两个支系——韩非的《解老》、《喻老》,发扬了刑名法术内容;汉代河上公、安期生等,则往方术、谶纬方向发展了。

    美文欣赏
  • “五福”溯源考证

    庄周家贫,春节到了,大家习惯于用“五福临门“来祝贺和附上对于新的一年的期盼,五福,沿袭已久,考证诸多资料,最早的应属于《尚书》中《周书-洪范》中箕子所提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足、健康安宁、恪守美德、善终。所谓的五福,这才是真正的五福。

    美文欣赏
  • 《论语》共读,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共读内容】02.03 子曰: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读学者】欧阳祯人: 武漢大學國學院 教授石立善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教授邹 峻:國家開放大學 副教授【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石立善:道,导也,引导。令,禁令法规。

    文章阅读
  • 尊为道教始祖的庄子有多牛?不只是改变了中国文化,生平更是传奇

    庄子又名,大家好,欢迎来到汗说,今天给大家说一个我国历史上十分善于思考和辩论的著名思想家庄周,别名庄子。庄子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十分善于辩论的人,他与老子并称“老庄”,但人设却完全不同。

    美文欣赏
  • 「古代文学」《庄子》

    庄子又名,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晋时郭象在古本52篇的基础上,删去十分之三,并为之作注,流传下来,成为定本。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