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座次表上印了一副对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这是一副对仗极为工稳的对联,词性、短语、句式、平仄……无一不合,甚至连上下联所用的典故,也是“对仗”的——上联用典宗悫,中原人,下联用典达摩,印度人,中对外;二人活动时间都在南北朝时期,宗悫在宋,达摩在魏,南对北。
- 上面后半段话近似笑谈,不要当真,因为用典和对仗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其实我真正要说的是,可能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读出其中的用典,或者感觉很陌生;而事实上,不熟悉达摩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宗悫却不可原谅——跟我一起来背诵大家耳熟能详的《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停,你注意到“宗悫”这个名字了吧?“慕宗悫之长风”,典出《南史·宗悫传》:“悫年少,问其所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成语“乘风破浪”即源出于此。大家更熟悉的李白的《行路难》也用了这个典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有趣的是,提及“长风破浪”,很多人都只知李白而不知宗悫——类似的“二手典故”在下联里也有所体现,比如提及“面壁”,会有很多人能够随口吟出周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而不知“面壁”一词讲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静修十年。
- 顺便提一句,如果《滕王阁序》对你而言并不是“耳熟能详”,如果《大江歌罢掉头东》对你而言并不能“随口吟出”,就说明你课内知识不牢靠,课外涉猎不广泛——宜反思。
- 上一篇:其实,想要的幸福真的很简单: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下一篇:深圳“园林人”的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