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岳麓,苍翠挺拔;浩浩湘江,汹涌澎湃。在这相互呼应的山水之间,伫立着一座千年庭院——它 ,就是闻名天下、百代流芳的岳麓书院。
穿越岁月的层层帷幔,聆听着学子朗朗的读书声,它依然保持着白墙黑瓦、飞檐斗拱、廊宇宏阔的状貌,主体建筑庄重而气派,幽静而典雅。从牌楼路口往西穿过东方红广场,再绕过一段碎石小路,你就会看到她古色古香的状貌,升起一股幽幽的怀古情思。
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古代地方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翻开书院的一段段记录,从古至今,众多湖湘名人都在这里求学问道、进德修业过。可以说,这里是“文化的渊薮”、“精英的摇篮”。但看岳麓书院门口那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便可知其一二。
往事并不如烟。一座千年学府的故事,始终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它让人仿佛有着心灵依归的力量,更流淌着沁人心脾的脉脉书香。让我们拾阶而上,去静静聆听那一段段历史风烟后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温度和人格的力量。
1、朱张会讲: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沙龙
公元1167年(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崇安抵达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就“《中庸》之义”切磋学问,史称“朱张会讲”。朱张二人都是南宋时期顶尖的理学家,在阐发儒家学说上造诣颇深。二人一见如故,日夜讲学,慕名而来的听讲者者数不胜数,盛况空前,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一时传为美谈。“朱张会讲”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历时达两个月之久的一场大腕级学术沙龙,既开创了书院自由论学的风气,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曾国藩:“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1834年,一个名叫曾国藩的湘乡人,来到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师从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曾国藩读书刻苦,诗文俱佳,颇受老师赏识,可以说是岳麓书院“学霸”级人物。学成之后他便进京赶考,虽历经挫折,最终考中进士。曾国藩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陶冶下,一生于“立德 立言 立功”上皆有建树,得到毛泽东、蒋介石等后辈的大力推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3、毛泽东:半学斋里的“新村生活”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不愿仓促就业,而是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当时为湖南大学筹备处),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理想,试图改造中国与社会。毛泽东在这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渴望和“工读同志会”的朋友们一起自食其力,同时又利用读书交流的机会探索中国的出路,弄明白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可以说,当时的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这里的时光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同学周士钊专门填词,怀念这一段岁月。
供稿/湖南大学培训中心
(备注:岳麓书院为湖南大学培训中心的现场教学点)
- 上一篇:斯文之地:岳麓书院
- 下一篇: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无奈之中透露着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