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吴王阖闾)派刺客专诸杀死吴王僚成功夺取王位后,吴国自此彻底走上了争霸道路。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说服吴王阖闾攻楚,吴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五胜攻入郢都(今湖北荆州)。这时,在吴国南方的越国也正在兴起,为了保证自己的发展,面对四处亮肌肉的强国吴国,尚且弱小的越国无奈只能联楚制吴,久而久之吴越就发展成为了世仇。
公元前496年,吴越大战于蕞李(今浙江绍兴),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之子夫差继位。为报父仇,夫差于公元前494年举兵攻越,破越都大越(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只能带着五千残兵逃入会稽山,派大夫文种携厚礼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请求乞和。自负的夫差大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赦免了越王勾践,自此越国成了吴国的附属国。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越国附属于吴国后对越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别的先不说,当时的夫差虽然大大的缩小了越国疆域,但是并没有动越国的核心区域,这对地广人稀的越国来说,反而方便了他们对核心区的开发管理和积聚力量,这为后来越国不断扩充,直至有实力再次挑战吴国并成功复仇提供了保证。
越国战败后起初其疆域是被严格控制在钱塘江以南的,整个太湖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吴国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除此之外,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保证了对越国的严格监视。
然而,吴国经年征战,不管是人口还是财力,都没有办法来保证开发杭嘉湖平原,加上越人的南退,也就是相当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肥沃的杭嘉湖平原都是处在空置状态的,并没有为渴望北上争霸的吴国补充过多的国力,加上一心卧薪尝胆的勾践在对待吴国的态度上使吴王夫差也安心。于是经过一番考虑后,吴王夫差将勾践叫到了吴都,表示打算将原来越国在杭嘉湖平原的部分土地,归还给了越人,让越国从浙闽丘陵召募人力以开发及耕种杭嘉湖平原,为吴国供给北伐所需的粮食物资。如此一来,越国的国土得到了扩充。
按照史书记载,扩容后的越国“东至句甬,西至携李,南至姑蔑,北至平原”。实际上吴王夫差赐给越国在杭嘉湖平原上的土地,还是越人的故地,或者说是越人在落败之前,在杭州湾北部所经营的最稳定的根据地。
根据考证之后,我们大致可以画出一张此时越国的范围图。先来看看“句甬”,“甬”是宁波的简称,得名于宁波的母亲河——甬江。句甬指的就是宁波平原一带。“携李”大致在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再具体一点应该在桐乡市一带;“平原”的位置则在现在的海盐县,东临杭州湾。而“姑蔑”则在现在的浙江金华、衢州之间的龙游县。这一带的地理名称是“金衢盆地”,是浙江腹地中最大的盆地,也是越国直接控制区的最南部。
勾践自吴都回到越国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那就是将都城从会稽山上搬了下来(公元前489年),新的国都将设在绍兴平原上。
之所以说这一决定令人惊诧,是因为对于习惯于在山谷之中生存的越人来说,将自己的政治经济中心从交通不便的山上,搬迁到水患频繁、缺乏缓冲保护的沿海平原之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更何况此时吴越之间的实力差距巨大,边境上的吴军瞬息之间就可以冲到新都来,根本没有安全保障。
但是勾践既然敢于这么冒险,肯定是有莫大好处的。笔者猜测无外乎两点,
一是继续向吴国示弱,麻痹吴王夫差。你看,我连国都都外迁到你眼鼻子底下了,这么乖顺的越国,肯定不是你堂堂大(da)大(dai)王的威胁,你就放心的北上玩儿吧。
二是方便快速积蓄足够的实力以向如日中天的吴国复仇。要知道,会稽山是山区,尽管开发得较早,是熟地,但是山谷中的耕地是有限的,而且经过历代种植之后略显贫乏,很难提供足够的粮食。而山下的平原不一样,土地肥得流油,只要开发得当,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于是勾践开始了农业大开发,对新得的绍兴平原大肆围堰筑塘,扩大耕地面积。除此之外,勾践还从吴国善于利用水上交通这一点得到启发,大力疏浚河道,在修建新都和其他城邑的时候,充分考虑河流的保卫和交通等功能,使得越人这一山地民族逐渐向水上民族转变。
经过勾践的一番详细谋划,越国一边积蓄国力,一边隐蔽的向西周缓慢扩张,最终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于前482年,勾践趁着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的机会,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击败留守吴军,杀吴太子。逼得吴国求和,取得复仇的初步成果,并最终在前473年灭吴。
- 上一篇:中华诗词网校优秀诗人联展之韩紫箫
- 下一篇:岳飞——南宋抗金名将、西湖三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