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南京阅江楼坐落于南京西北角的狮子山巅,狮子山原名卢龙山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因北方“八王之乱”渡往金陵,初渡长江时,“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以比此地卢龙,故名,”此岭似北方的卢龙寨,遂赐名“卢龙山”。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将其更名为狮子山,更名原因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中“一峰突兀,凌烟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狮子之别名)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从此“狮子”替代了“卢龙”。阅江楼之名所以能够盛传于世,并非因为其楼而因两篇阅江楼记与其“拟建之因”“停建之故”等种种疑团人们着迷不已、争论不休。
历史存疑
明地图中有标注阅江楼的位置所在,史籍也有记载其事迹。洪武七年朱元璋在狮子山汇召群臣,亲自带头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又命大臣各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最佳,后被选入《古文观止》,可见朱元璋对阅江楼之重视。
建楼之争
1360年陈友谅进攻驻扎在金陵的朱元璋,仅几万人马的朱元璋在卢龙山使用反间计大败陈友谅。朱元璋下令修建阅江楼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为了纪念龙湾战役,因为此战役确立了朱元璋的地位。其二:在此役中朱元璋明白狮子山军事地位的重要性。狮子山位于扬子江畔濒临长江地处南京城西北,其东北面是进城要道金川门,奔腾的长江水自西南方向流经此处后折向东流,地势险要。远望江北、城池皆一览无余。自古遍便是兵家军事要塞,江防重地。(宋濂在《阅江楼记》中称:“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赐嘉名为“阅江”云。”朱元璋在《又阅江楼记》:“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据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朱元璋《阅江楼记》:“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
停建之由
为何自1374到2001年600余年阅江楼才填补了“有记无楼(只有基底)”的空缺?朱元璋《阅江楼记》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洪武七年二月)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在其他一些史料中有记载一些“怪事”。
“二月丁酉(初一),日有食之(本記)。”
“庚戊(14日)至甲寅(18日),日现黑子累五日。(五行志)”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中有黑子,七年二月庚戌至甲寅,并如之。(明史)”也有出现“流星侵入紫微宫”的天文现象。以现今的角度来看,日食太阳黑子等都是很正常的天文现象,可在古代中国自尧舜禹始,历朝历代对这些天文现象每一件都十分重视,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关乎国运、应乎君德、显乎民心的征兆,不容轻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来自上天的“示诫”,每当出现这些现象这些君王大多数都会惕励己意、端正己行,希望这样能够顺应并挽回天心。
朱元璋亦不例外,这些征兆是他停止了对阅江楼的修建的重要原因。
“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哉?昔孙权据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而率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天堑,次由权德以治民。当是时,劲敌岂小小哉?而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以拒势哉?今也,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而扼险拒势哉?”这是停建阅江楼的另一个理由,最初修楼是因为此处地理位置重要,但一系列征兆使朱元璋不得不停工,这个理由更像是安慰自己,那便是“德重于险”。
“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
如今的阅江楼建成于2001年。分为主楼和副楼,中间以一条走廊相联系,一般楼体平面为四方形,而阅江楼东面和南面各加了一块突出的部分,形成两个方向的凸字形,因此从外部看阅江楼的造型格外繁复,不规则的外形形成了众多屋角,层层叠叠。为了提现皇家气派。屋顶的色彩是用黄琉璃瓦绿减边的做法提现皇家园林。
- 上一篇:走进岳麓书院
- 下一篇:月桂 好美呀!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美丽的月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