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在地理学中,四周被陆地包围的水域称为湖泊,湖泊的面积单位一般以平方公里计,但没有具体要求多少平方公里才算湖泊,所以会看到城市中,公园里的大池塘也会被冠以某某湖。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特别是江汉平原,天然吞吐型湖泊星罗棋布,这里也是鱼米之乡,但伴随着人口增多、经济的快速发展,“千湖之省”的湖泊数量已经不足1000。
地理学科中的湖泊,对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有无法估算的价值,对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更是实实在在的,吞吐型湖泊(外流湖)可以调节江河径流,雨季减少甚至避免水患,旱季提供工农业和饮用水源;湖泊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淡水湖泊产出丰富的淡水水产,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大型湖泊还有航运的功能,旅游价值同样不可小觑。
正是因为湖泊有这些无法估算的价值,加上湖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坐拥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使得湖北享受到了极好地利和舟楫水利之便,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九省通衢都是人们在描述湖北地理时常用到词汇。湖北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湖北的湖泊为何会增加,又为何会减少、萎缩?在历史早期与自然力量密切关系,而近代以来,和人为脱不了干系。
说到两湖地区,特别是湖北的江汉平原,云梦泽是撇不开的,一般认为湖北的江汉湖群来源于云梦泽,长江、汉江的运动使云梦泽消退,巨型大湖被分割成众多的湖泊。但对于云梦泽,学界还存在争议,主要是云梦泽的地点和范围、连成一片还是湖群、纯大湖还是湖沼并存,所以地质研究人员曾经进行了多次的科学调查和探测,结果出乎意料。
神秘的云梦泽
江汉平原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湖北地利的精华部分,它是两湖平原的一部分,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在第四纪之前,这一带已经下沉为陆凹地,第四纪开始之后,这一带逐渐形成了内陆湖盆,长江、汉江和其他河流在这里汇集,至今仍保持神秘感的云梦泽出现了。
“云梦”、“云梦泽”见于《尚书·禹贡》、《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淮南子·坠形训》、《史记·货殖列传》、《河渠书》、《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国策·楚策》等古籍中,“云梦”带“泽”多指巨型大湖,只有“云梦”的多指楚王的狩猎区,此外无论是大湖还是狩猎区,地址和范围各有说辞。
科学调查发现,距今三万年及之后,两湖平原一带已经没有连成一片、跨越长江汉江的巨大型湖泊存在了,那些有“云梦泽”出现的古书籍,成书时间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吕氏春秋·有始览》,对照地质研究结论,两湖平原连成一片的巨型大湖至少在三万年前就消退了,巨大的湖被分割为众多更小的湖泊,形成了湖泊群,这一带也以沼泽、湿地为主,再往后就逐步形成了湖泊星罗棋布的两湖平原,那巨型大湖现在无处寻也就不奇怪了。
吞吐型湖泊的演变
两湖平原的湖泊都是吞吐型湖泊(外流湖),三万年及更早之前,这一带确实存在巨型大湖,参考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结果,两湖平原的地质就是由湖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构成的,众多的河流在这里交汇,这些河流在漫长的历史里经历了无数次的摆动、改道,河流中夹带的泥沙和生物残骸逐步在湖中沉积,湖盆淤浅、湖面退缩变成沼泽,沼泽又变成稳定的陆地。
因为湖泊形成后,会经历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其间有扩大和萎缩的过程,吞吐型湖泊演变轨迹一般是形成、缩小或扩大、消退,有没有人干预都会按这轨迹演变,无论怎么演变,湖泊的最终命运都是消亡,只是这个过程很漫长,对于巨型大湖来说,只靠大自然力量也需要几千年、几万年才能让它消亡,如果人为干预,这演变进程就会加快。
湖北的湖泊从哪里来
湖北省西部及西北部地势最高,这里有武当山、荆山、大巴山、齐岳山、巫山、武陵山,湖北海拔前三高的点(神农顶、火烧堡、聚龙山)均在这里;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略高,其中北部有大洪山、桐柏山,东北部是大别山,东南部是幕阜山;中部地势低平,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这里就是著名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或盆地)。
按主导力量,湖泊可以分为天然湖和人工湖,前者是自然力量主导(内、外力作用),后者是人为力量主导(如水库),天然湖泊又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等,湖北的天然湖几乎都是河成湖,由于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摆动、改道,加上河流夹带泥沙和生物残骸,与上古时期的巨型大湖历经了漫长持久的相互作用,结果就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湖泊。
湖北的绝大部分湖泊,来源于长江、汉江的运动,来源于巨型大湖的消退,两大河流及其他小河流与巨型大湖的相互作用,河流带来了泥沙和生物残骸,慢慢在巨型大湖中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大湖被分割成小湖,小湖也会被分割成更小的湖,这就是吞吐型湖泊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河流的摆动和改道会潴水成湖。
在自然力量主导下,湖北天然湖泊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巨型大湖消退、中小湖泊数量增加,到小湖泊的消失少则数千年,多则数万年;但在人为干预下,湖泊的减少和消亡只不过数十年,甚至数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的湖泊数量达1332个,“千湖之省”名副其实,而如今只有755个湖泊被列入湖北省政府保护名录,数量减少近半,面积减少三分之二,“千湖之省”的名号似乎已经很牵强了。
湖北湖泊的消失
湖北天然湖泊的消失,有自然原因,河流与湖泊的相互作用会让湖泊消失,河流会夹带泥沙和生物残骸注入湖中,让湖盆淤浅,轻则湖泊会被分割,重则湖泊会消亡变成沼泽地,进而变成地基较为稳定的陆地,如果没有人为因素,湖北的湖泊需要漫长的时间才会消失不见。
湖北湖泊消失的高峰期,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湖北人口的快速增加,对耕地、粮食、物产的需求激增,过度围湖造田、过度水产养殖、修堤筑坝分割湖泊就发生了,湖泊缩小消失、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下降、水道堵塞就随之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与之不无关系。过度的人类活动,消失的不止是湖泊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湖泊的水质也不复以往,湖泊的人为消退造成河湖阻隔,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湖水污染、水质恶化使得湖泊功能退化。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往后的三十年中,湖北省100亩以上的湖泊,数量从1332锐减到843,水体面积从8528.2平方公里锐减到2983.5平方公里;八十年代之后,湖北的湖泊在数量、面积、容积上仍然处于萎缩中,目前湖北全省仅有755个湖泊被列入保护名录,洪湖是湖北的最大湖泊,汤逊湖则是最大的城中湖。
湖北的湖泊到哪里去
湖泊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但在人进湖退的时期,人们往往只看到其经济价值,当洪涝灾害频发、一方碧水不再的时候,才发现湖泊的生态价值,才发现湖泊的生态价值就是最大的经济价值,随着环抱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湖泊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加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影响,湖北已经有了保护湖泊的动作。
755是冰冷的数字,离1000已经远去,但湖北十几年来一直在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出台许多的政策,对许多措施进行实践,如:退垸还湖、平垸行洪,水循旧路、水回‘娘家’、借汛还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农业精细化发展,退渔还湖、水产人放天养、限量捕捞,污染防治、水系连通。这一系列的措施,是当地人实践过的,证明可以施行,以“一湖一策”的思路,保护镶嵌在湖北大地上的湖泊。
湖泊对于湖北来说,是一汪碧水,是鱼米香气,是江汉平原富饶的基本,荆楚人一直以来享受着湖泊的润泽和荫庇,人们与湖水相依相伴,人们保护湖泊的力度越来越大,近期可实现防洪调蓄,同样可以看到绿色发展,可以预见曾经星罗棋布的碧水,仍然会镶嵌在荆楚大地上,谱出绿色发展的歌曲。
参考资料:
- 《云梦与云梦泽》,作者:谭其骧
- 《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古云梦泽问题的再认识》,作者:蔡述明、赵艳、杜耘、何报寅
- 《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作者:张修桂
- 《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作者:周凤琴
- 《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作者:张毅、孔祥德、邓宏兵、孔春芳、李文杰
- 《湖北省湖泊演变及治理对策》,作者:魏显虎、杜耘、蔡述明、吴胜军、薛怀平
- 《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白皮书(2017年度)》,湖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