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一些传统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比如以前的理发和现在的理发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了,现在大街上千奇百怪的发型,是人个性的直观展示。以头发明志的事例不在少数:分手了把自己心爱的头发剪掉,准备东山再起时也把头发剃了,象征着从头再来。出远门回家时也要剪个头发,寓意把在外面的烦恼都剪掉了。
现在人喜欢折腾自己的头发
但在以前,没有托尼老师和染烫机器的时候,爱美之人也能在头发上玩出花来。
高贵考究的发型鉴赏
九鬟仙髻:自秦朝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九鬟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之名则来自于神话故事,皇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美艳超群。自然当时为贵妇所青睐,奉为高贵的发饰之一。
到了汉代中国女子的发型变成了单环发型和垂云式发型。
汉代宫女的单环式发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时候的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渐的流放到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发型讲究极致而奢华,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
到了隋唐和五代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
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
“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桃心髻
将头发盘成扁圆状发髻。
另,髻后连绵交叠另有数个小鬟,微微倾侧,状极娇妍。
双螺髻
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活泼青春可爱,值得现代少女模仿
假髻
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
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
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挑心髻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渐渐地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的。除此之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戴时罩在真髻上,以簪绾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富,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
到了清朝早期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