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日前,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千古佳句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收官之战的现场。现场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蒙曼在解读时说:这句诗里头有两个宝贝,一个是金步摇,一个是芙蓉帐。金步摇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非常贵重的首饰,《杨太真外传》里讲,唐玄宗特地跑到库里去找一种最上品的紫磨金,给杨贵妃雕琢成了金步摇。
蒙曼说:咱们现在说金步摇,都是女孩戴的。但实际上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步摇男性也戴。汉朝一直到南北朝的时候,男性戴的叫步摇冠,其实就是用黄金打一个底座,然后上面分出一些枝来,枝上穿着一些珠子。咱们辽宁北票博物馆就有非常漂亮的我所说的这种步摇冠,如果大家什么时候到了东北,一定不要忘了去看看。
步摇是慕容鲜卑文化中一朵奇葩,有人甚至将其定位为“慕容氏摇叶文化”,据说慕容部的名称可能也由此而来。《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时燕代多冠步摇,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说是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看到汉人正流行戴步摇冠,心里十分羡慕,于是让人也做了一顶,不仅平时戴在头上,有个重要场合也照戴不误,自我感觉良好,还向人炫耀。时间一长,鲜卑其它各部的人见了莫护跋,就不称他原来的名字了,而只戏称他为“步摇”。可能是汉语的“步摇”翻译成鲜卑语后,读音与“慕容”两字相近,久而久之,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再加上慕容两字与“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的寓意相合,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了。
章吉营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金步摇(北票博物馆)
一顶帽子,居然与姓氏联系在一起,成为慕容姓氏起源,虽然有待考证,但其历经千年依旧华彩四射的雍容与华贵依然令人震撼。
章吉营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金步摇
考古发现的步摇实物大部分都出土于慕容鲜卑的遗迹中。慕容鲜卑的步摇与汉族的不同,其构成步摇的基础饰件是步摇叶片,即摇叶。1957年章吉营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两件花树状金步摇,就是慕容鲜卑步摇叶的代表。
1965年,西官营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步摇冠饰,由笼冠和花树顶两部分构成。通高26厘米,冠顶花树高约9厘米。这是迄今在三燕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金步摇冠饰。
此外,在位于南八家乡四家板村的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出土了近3000件文化遗物,展示了鲜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其中便有步摇冠。
鎏金铜缀泡摇叶(南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墓地出土)
铜鎏金伞状座步摇(南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墓地出土)
专家们认为,鲜卑人的步摇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既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西亚地域的域外摇叶文化通过西汉著名的丝绸之路历经数个世纪的辗转传播,到北方草原后可能最先被慕容鲜卑所吸收,慕容鲜卑由棘城(今章吉营乡三官营村)迁到龙城后,又接触到燕代地区的汉式步摇文化,于是经过融合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慕容摇叶文化。
吐谷浑
新罗瑞风冢出土步摇冠
自北燕灭国前后,拓跋魏将燕国治下的人民大量地、同时分散地迁往中原,因而也淹没和融化在中原人民中间,龙城一带渐渐荒寞无闻,繁荣一时的慕容鲜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这种北方风格的步摇、步摇冠在中国大地渐成绝响,仅在遥远的西北,作为慕容鲜卑一支的吐谷浑的历史中,还留有“首戴金花冠”这种遗俗的记载。倒是步摇东传以后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却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的发展,使用的时间又持续了一二百年之久。这类饰品进而成为当时东亚骑马文化共有的一个特色。
编辑:刘晓宇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票新闻”
电话:0421——5823953
邮箱:bpxwzxwz@163.com
主办:北票市新闻宣传中心
- 上一篇:《阅微草堂笔记》胜妖当以德和论自重
- 下一篇:云门寺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