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毁乡校》的故事,出现在《右传·襄公三十一年》。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卿,掌握着行政大权。他同时还是郑穆公的孙子,属于根正苗红的三代。
子产当政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承认私田,并征收田赋。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都是公有的,这个公有,并不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意思,所谓“公”,指的是公家,也就是春秋时代公卿士庶那一套,土地属于公卿一类人,普通人是没有份的。后来开荒为自己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公家的田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国家收入就少了。子产一看,干脆承认私田合法,你开出的荒就是你的,但你要上缴赋税。这样一来,百姓高兴,国家收入也增加了。这就是子产的土地改革。
子产还是一个法家。他在郑国颁布了成文法。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前,法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天子嘴里出来的就是法。现在有了明文的规定,理论上可以有法可依了。
子产的改革是很受欢迎的,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做的也只是缝缝补补的工作,连伤筋动骨都算不上,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奴隶社会那一套早晚是吃不开的。所以社会问题还是有,比如官员的贪赃枉法,物价的飞涨等等,这都是老百姓的切肤之痛。于是,有人就聚集在乡校,议论朝政,要求进一步的改革。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诉求。比如,有人就说,你们公家吃饭都是用皿器煮东西,煮的又软又香,而我们老百姓只能用火烤,虽然说烧烤别有风味,但也不能经常吃啊。所以,我们也强烈要求用皿煮东西吃。
这些人闹了一阵,风声就传到子产耳朵里了。有一天,他和智囊叫然明的商量这件事。然明说:“老百姓也只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能弄起多大的风浪?且不去管它,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然而子产不以为然,他说:“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很明显,他们这是在反对公家,反对郑国的制度,这是一场报乱,必须果断处置。”于是子产招来郑国的军队,开进了乡校,砍的砍,刺的刺,压的压,射的射,好好地耍了一次威风。乡民们都是徒手议论,哪见过这阵势?在乡校留下几片血迹,鸟兽散了。
孔夫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人人都说子产不仁,果然不是个东西。”
这件事过去几十年。郑国终于维持不下去,到了战国时代,就没它什么事了。
PS:写完这一篇,夜里子产入梦。他对我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说我污了他的名声,要告我诽谤罪。惊醒后赶紧补上《子产不毁乡校》原文,以告慰公孙先生在天之灵。
附:《子产不毁乡校》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上一篇:国风计划:秋已去冬以来,那些冬天的诗怎能不读一读
- 下一篇:「古代文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