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22 11:00:19
阅读:

【共读内容】

0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何其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导读学者】

干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 教授

刘悦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研究员

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 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干春松:

我说说关于信的一些想法,信是儒家的最重要的伦理原则

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何其也。

但对于如何信,或者何者为信,则有很多说法

争议比较多的,比如言必信行必果,这种很能体现信的我特质的行为,并不被简单肯定

而前几年出版的一本福山的讨论信任的书,将中国视为低度信任国家

是将中国视为以家庭伦理支撑信任,而不能建立起社会性的信任

这一方面似乎肯定了儒家的信任原则

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的信任是否能符合现在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质疑

还有一点要请教曾老师

以大车小车上的ni yue(輗 軏)来比喻信

如果只是将其视为转弯过程中的关键,或车运行的一些保障性条件,

这是该如何理解信呢?

曾凡朝:

干老师提到的福山的书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干春松:

谢谢,这个书对于我们讨论今天的信很重要

因为这不是从原则到原则

或者,我们是否感觉的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信任

曾凡朝:

@干春松 是的,干老师。这彭志华译的

干春松:

固然是跟长期否定儒家伦理有关

曾凡朝:

这是郭华翻译的。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干春松:

然这个书却认为儒家伦理与信任之间存在紧张

曾凡朝:

干老师刚才说,如果只是将其视为转弯过程中的关键,或车运行的一些保障性条件,这是该如何理解信呢?引用说文段玉裁注引戴东原说,不知是否合适:“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刘宝楠认为:人有五常:仁、义、礼、智,皆须信以成之。若人而无信,其余四德,终无可行。(《论语正义》》)

干春松:

戴段这个解释好

曾凡朝:

交接相持之关键

崔圣:

看来孔子对“車”非常了解。

干春松:

信,被看成是社会运行的关键

江宏泽:

吾不可無車以徒行,孔子家有輛車[呲牙]

曾凡朝: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胡子:

这个信,和民无信不立之信,可以对照,会有新的理解维度。

干春松:

介绍一下这个新维度

胡子:

信,今天多指诚信、信任、社会资本等概念,还有同出而异名的含义,信心、自信以及安全感。

这个信字还有小信与大信之别。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凡事皆有正反,对立又统一。自信与他信,内外之道,在人而无信中,都能立得住脚。

而无信,没有信心,没有了安全感,如何安身立命?其何以行之哉?民无信不立,可以去兵,甚至可以去食,但不能无信,信心比黄金还贵。

论语之所以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孔子对人性的洞悉,让数千年后我们能从中读出自己来,即使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即使我们的境遇千差万别,但人性却是会通的。这个信字亦然。内外兼修,内外兼得。内指自信,安全感。外指诚信、信用。

早晨在东营论语汇里刚聊到这个话题,我注论语,虑无不周。论语如何注我?

人要立身行道,内外之信,皆不可或缺。否则,何以行之?

胡子(千聊群友):还有大信小信的问题,孔子论述得很多也很透彻,耶稣对此亦有诸多阐述。东西方对信的文化阐释,同归而殊途,今人却在放大甚至攻讦不同的实现路径。

五常原本一体,孰先孰后?孰轻孰重?

知常,容。不知常,妄作,凶。

刘国庆:

这章是孔子专门论述信的价值的地方。孔子用车和马的关系比喻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车要前行,必须要把牛和马的动力传递到车身,传递的关键部件就是輗或軏。如果没有棿軏,车和牛马就不再相连,车是车,马是马,两者各自独立,毫不相关,车失去了动力,自然也就走不动了。

这就像人和人的合作,信任、守信是关键。如果两个人没有信任关系,也就不会互相帮助,人就是孤立的个人,凡是需要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项,也就一件事都做不成了,离开了信,个人寸步难行。

应该说,这是孔子采用类比的方式对信的基础作用的作出的论证。这个类比,洞见到社会建立在人和人的信任关系这个基础上的这个基本原理,是非常深刻的。

既然信是人和人交往的的基本范畴,那么,凡是有人和人交往的地方,就都需要信来规范。具体说来,可以划分为几个领域:

一是在朋友之间的交往。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是在从政者与民众之间。孔子认为取信于民是政治的基础。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就寸步难行。这有点象西方,一旦议会对内阁投了“不信任”票,内阁只好下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

在官民关系方面,最极端的是与子贡的对话,留下了“人皆有死,无信不立”的千古名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是在陌生人之间。言而有信能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关系,让个人能融入新的社会。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论语 卫灵公》

可见论语中把“信”作为成人交往的基本要求。

在儒家后来的发展之中,后学门甚至把“信”这个成人交往的要求,延伸到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中,以社会伦理来建构家庭伦理。最有名的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凡朝:

“信”是交往的基础,也是交友的根本之道。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反省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信”也是为政的基础,立国的根本。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信的文化,不仅仅是儒门独有,而且是各派的共识。

《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吕氏春秋 贵信》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真。

诚信的要求,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也是商业文明的基础,是儒学中“普世价值”。当今社会的乱象,正是吕氏春秋所早就指出的“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真。”

江宏泽:

我聽過一位先生以自然界的守時來解“信”字,如信風依時而來,從不失時。不知是否有參考意義。

曾凡朝: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崔圣: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不可行,因为輗、軏是車要行走的关键部件。人無信不可行,孔子是把信看作人的关键,也就是:人無信而不立。

干春松:

各派共识,这个说法好

刘国庆: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当成“小人”的说法呢?我们再看一下这段话: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干春松:

起吗儒家墨家和法家应该都肯定信的重要性

大信小信,引入了一个复杂性的维度

刘国庆:

这段话中,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最低层的士的要求。而且认为是”硁硁然小人哉”!那么,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是否定的吗?

孟子就是这样想。他在《离娄下》中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大人,应该理解为上等的君子。在孟子看来,上等的君子已经可以为了“义”而违背信了。

但仔细品味孔子的这段话,应该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解是错误的。

第一,孔子紧接着“硁硁然小人哉”这句否定性的话以后,又立刻接着说“抑亦可以为次矣”,认为仍然是“士”的德行,可见对这种德行又是肯定的。那么,孔子所形容的“硁硁然小人哉”否定的又是什么?这只能到上士,中士与下士的差别中去找。孔子说次之又次的下士“硁硁然小人哉”,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上士和次士的水平。

孔子形容上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形容次士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上士,次士,都没有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相反,“不辱君命”,完成君主的信托本身就是信,就是果。“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也离不开日常的言行一致。因此,上士,次士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下士的“信”的道德,是基础的道德,也是不可少的道德。

因而他们的差别,不可能是是否守信的差别。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其实,只要看到上士、次士行为的影响范围,就知道他们的差别了。上士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服务的是一个国家,而次士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服务的是宗族和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士是“国士”,具有整个国家的信任,具备服务国家的才能,中士具备宗族乡党的信任,能够服务桑梓,造福一方,是“乡士”,我们也叫做“乡绅”,也就是在上个世纪被打倒的“土豪劣绅”。下士呢?次之又次,还没有建立他人的信任,也还没有服务他人的才能和业绩,当然也就和“硁硁哉小人也”没什么两样了。

孟子把信与义对立起来,也就是把过程正义和实质正义对立起来,扭曲了孔子“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对汉族文化形象深远而恶劣。以至于我们想到二十四史的所有皇帝,没有一个是信誉卓著,个个都是诡计多端。最典型的是说“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我们对帝王,也不要求“言必信”。当朝出尔反尔,我们什么时候义愤填膺,必欲正之而后快呢?有了帝王不守信用的模范,我族的信用文化怎么建立得起来呢?

发言完毕,请各位老师指教

曾凡朝:

“信”要符合道义,合乎时宜。“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大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篇》)

楼一家: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馬震宇:

如果有派攻击“信”或否认“信”,如何让他人信服呢?除非有更高明的方式。

二十四史 三国志中没记载刘备摔子的事吧

@刘国庆 个人感觉 民间流传的一些内容(小说 曲艺 话本等)有吸引人眼球的嫌疑(如当下媒体手段一样)

張弛弘弢:

車,時間和空間的交通工具;信,心體和性體的交通工具。

車 ——> 信

交通工具

車 <—— 信

車,交通時空;信,溝通思想。

@刘国庆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此五者,重要程度依次遞減,當后面與前面發生矛盾時,取前舍後。這,貫穿《論語》的始終。 ( 我認為 [微笑])

刘国庆:

@張弛弘弢 那个次序是有问题的。没有信,一切都没了。

他们不是优先级的关系,是人的心脏和头脑的关系。

@馬震宇 民间的,才是真实的

張弛弘弢:

@刘国庆  一個【仁】者,能無【信】乎?當然,“要我以盟”是與【義】產生了矛盾,故夫子亦取前。

馬震宇:

@刘国庆 对的,真实反映了民间的心态和想法。

刘国庆:

@張弛弘弢  不是这样说。人不离信,背信即弃义。

@張弛弘弢  要盟非盟也。

張弛弘弢:

背信弃义: 違背了【信】,當然是不會符合【義】的。不能說“背信即(是)弃义”。

@刘国庆 “要盟非盟也。”[强] 這,就對了嗎。

刘国庆:

人不离信 应该是 仁不离信

張弛弘弢:

@馬震宇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其實,五常的前後還有內容。

提示: 引入“子交並補”的數學概念也可解釋一下的。

叶紫:

@江宏澤 我聽過一位先生以自然界的守時來解“信”字,如信風依時而來,從不失時。不知是否有參考意義。……很有启发,人体生物钟就是很“守信”的,一旦不“守信”身心自然会出现不和谐,甚至出现身心疾病的征兆。

江宏泽:

@叶紫 跟上自然的節奏[握手]

叶紫:

是不是“返璞归真”就是回归自然状态?!

儒家讲“性本善”,人性最自然的状态,因为后天社会的因素而被压抑甚至扭曲,所以,人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回归“真我”,不忘“初心”?!

曾凡朝:

@江宏澤 @叶紫 回归真我,与自然节奏合拍,天人合一。这是一本书上的一段:宇宙中的节律

人类感觉最深的宇宙节律是昼夜的循环交替。地球绕地轴自转,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二十四小时当中,都经历一段光亮和一段黑暗的时间。这样的二十四小时叫做一个大阳日。植物和动物对黑夜和白天的反应是各种各样的,有多少种生物就有多少种反应。

一般说来,人们对地球自转的反应是十分相似的。 白天是活动、工作、娱乐和旅行的时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的活动一般就逐渐减少了。

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我们看到的生物界的反应好象也同人类的反应相似。粗略地一看。动物世界同我们人类社会好像是合拍的。

狗和笼中鸟之类的驯养动物对黑夜和白天的反应似乎同人的反应很相似。黎明寸树上的鸟儿用歌声唤醒我们;黄昏时它们的歌声又随着日落而消失。 我们在白天工作和娱乐,动物世界也是在这个时候最活跃。

叶紫:

@曾凡朝 嗯[表情]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空旷的原野,山谷,大海,山顶……仰望星空,“手可摘星辰”,真的有“天人合一”的体验。[微笑]

毛增余:

怎么理解“大信不约”呢

江宏泽:

@曾凡朝 @叶紫 天人合一,返璞歸真[抱拳][握手][愉快]

曾凡朝:

@毛增余 反复阅读,仔细体会一下,会有心得的。《礼记·学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柴俊: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古代的大车指载重的牛车,小车是载人的轻车和战车,輗和軏都是指用来连接车辕和牛马脖子上的横杠的榫头,也就是车体和动力源之间的连接。不过没关系,现代人反正不了解古代车的结构,那就用现在人能了解的方式来解读这句话吧。

现代人如果信用不好会怎么样?首先,你要去银行贷款就会有麻烦,就算贷到了成本也会比较高;做生意也一样,没有信用,对方在货款和验货上必定要更加严格;如果你是管理者,如果员工对你没信心,那你答应员工的每一件事在员工心里都会打折扣,那还怎么让他们服从?……毕竟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也就是借用别人的能力来强化自己,没有信用的保证,人就失去了最大的动力源。

结合《为政》篇的主题,进一步说,“信”还可以解释为信仰。如果一国的政府不注意维护本国的信仰,一国的百姓不信仰自己的祖国,那谁还会挺身而出维护国家?那这个国家该如何运作?

孔子用载重的大车和做战车的小车来作比喻,大概也是联想到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吧?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論語集註】(朱熹)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五兮反。軏,音月。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輗,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謂田車、兵車、乘車。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者。車無此二者,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

【論語新解】(錢穆)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車無輗:大車,牛車也。乃笨重載貨之車。車兩旁有兩長杠,古稱轅。一橫木縛兩轅端,古稱衡。一曲木縛橫木下,古稱軛。牛頭套曲木下,可使較舒適。輗則是聯結轅與衡之小榫頭。先於兩轅端鑿圓孔,橫木兩頭亦各鑿圓孔,與轅孔相對。輗,木製,外裹鐵皮,豎串於轅與衡之兩孔中,使轅與衡可以靈活轉動,不滯固。

小車無軏:小車乃輕車,駕四馬,古之獵車戰車及平常乘車,皆輕車。輕車惟於車前中央有一轅,轅頭曲向上,與橫木鑿孔相對,軏貫其中。橫木下左右縛軛以駕馬。內兩馬稱驂,外兩馬稱服。若車行遇拐彎,服馬在外,轉折改嚮,因軛與橫間有活動,可以不損轅端,亦使車身安穩,不左右搖側。

此章言車之行動,在車本身既有輪,又駕牛馬,有轅與衡軛束縛之,但無輗與軏,仍不能靈活行動。正如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白話試譯】先生說:“人類若相互間無信心,我不知還能做得些什麼。正如車上的轅木與橫木間,若沒有了個靈活的接榫,無論大車小車,試問如何般行進呀?”

【論語譯註】(楊伯峻)

子曰:“人而无信[表情],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表情],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注释】[表情]人而无信——这“而”字不能当“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译文似能表达其意。

[表情]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賀希榮:

关于古代驾车之四马,钱穆先生说“内两马称骖,外两马称服。”古今通常的说法与之刚好相反,为内两马称服,外两马称骖。此是钱先生笔误处,或其另有所本?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馬震宇:

钱穆先生原文如此。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賀希榮: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賀希榮 :

图片显示很清楚,所查到的古今注释也与钱先生所说刚好相反。应该是钱先生笔误。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馬震宇:

内服外骖是通常认可的说法。

@礁石 未对原文进行调整,仅做陈示。

賀希榮:

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第46页。

賀希榮:

从1998年的台版到2002年陆版“一以贯之”呀。[惊讶]

礁石:

我讲论语有些年头了。如果把骖马和服马的位置讲错,那就严重了[擦汗]。所以刚看到群里发的钱先生的注解,有点惊讶,于是去查证。

南方人,没见过马车。此章关于马车结构一直疑惑。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相关推荐

  • 《论语》共读,大信不约

    曾子之妻之市,【共读内容】0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何其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美文欣赏
  • 二十四孝之:母亲啮指痛心 孔子临终托孤 终成儒家“宗圣”

    曾参烹彘,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学说的重要传承者,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美文欣赏
  • 曾子最著名的10句话,经典通透,睿智深刻

    曾子杀彘,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学习刻苦,颇得孔子的真传,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他的作品很多,我们所熟知的有《大学》《孝经》等。

    美文欣赏
  • 嘉宾发言|李聪:孔子十五志何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辨析

    汉书艺文志,> 2017年9月23日-24日,第二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围绕“继往开来探究古今圣学,开拓创新奠基生命文明”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诗词赏析
  • 《二十四孝》现代文全解

    朱寿昌,《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美文欣赏
  • 古籍《二十四孝》讲述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值得收藏

    朱寿昌,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美文欣赏
  • 所有的怀才不遇,基本都是自作自受

    怀才不遇,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劣势、弱点,并开始尝试做改变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想清楚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吃饭,中间聊起了曾经的一位领导,不是我的直接领导,而是因为业务关系产生交集的一位领导。

    诗词赏析
  • 嘉宾发言|李聪:孔子十五志何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辨析

    汉书艺文志,> 2017年9月23日-24日,第二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围绕“继往开来探究古今圣学,开拓创新奠基生命文明”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诗词赏析
  • 古籍《二十四孝》讲述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值得收藏

    朱寿昌,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美文欣赏
  • 《二十四孝》现代文全解

    朱寿昌,《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