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资治通鉴》——帝王的教科书的深意

《资治通鉴》——帝王的教科书的深意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1 09:11:47
阅读:

大家好,我是书史经云,最近读了柏杨先生版的《资治通鉴》,十分能从中品味到许多深意。于是我便重新读了原版《资治通鉴》,又发掘了许多我之前很多我从未寻找出的含义,以及许多写文章、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想要今天与大家一起,一起品味一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帝王的教科书的深意

《资治通鉴》


首先介绍本书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就是那位在年幼时砸缸的那位宋朝人。关于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次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一直到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当然作为一部帝王的教科书,又不能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详细写史,所以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特别注意选择史料,例如司马光在写刘备,原文是这样: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当我们看完这段文字后,我们便了解到刘备胸怀大志,不喜欢说话,表情从不在脸上表现,而且与兄弟间十分重义气,司马光写这些话的意思便于,要想做一位好的帝王,必须像刘备一样,拥有一上的品质,便从分的将刘备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也没有写什么他的缺点。然而熟知历史的朋友们知道刘备也是有很多缺点的,《三国志,写出了他“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便刘备的优点与缺点都写了出来,然而作为一部面对帝王所编写的教科书,司马光的写作手法完全合适。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帝王的教科书的深意

司马光


说了这么多点《资治通鉴》的好,同样他也有他的反面性,例如它充满”充满封建色彩”,还有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然而在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汉武帝等相提并论。更还有史料出错的问题。但放眼整部书,《资治通鉴》在整个中国史书中,它的确占据这很大的地位,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放在今天,我们也能从找到许多精髓之处,它一直吸引着每一个读者,这便是《资治通鉴》的深意。

《资治通鉴》——帝王的教科书的深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