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
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省三个省,是大清唯一统辖三省的总督。巡抚以下,三省的地方官员的荣辱升迁,都是他曾国藩的一句话。大小官员,无不对曾国藩巴结逢迎。曾国藩的好日子来了。
但不久,人们发现曾国藩的生活水准还不如以前。衣服破旧不堪,饮食粗茶淡饭。家眷也跟着一起受苦,纺纱织布,日夜劳累。
一个堂堂的两江总督为何日子过得这么苦?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工资收入。
清朝的俸禄分正俸和偏俸两块。正俸也就是官员的基本工资,两江总督是正二品,一年的年薪是一百五十五两银子,因两江总督是地方文官,国家还不给禄米。一百五十五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三万一千块钱。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比两江总督挣得多得多。为什么会这么低呢?这是因为大清皇帝都心疼钱,所以采用“低薪制”减轻国库负担。就是想要高薪养廉大清财政收入也支持不了。就是这么低的收入,也不能保证及时足额发放。
偏俸对地方官而言,主要是指“养廉银”。“养廉银”是雍正二年(1724)始,火耗归公后新辟的财源。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请注意的是这“养廉银”不是国库拨款,而是各省自筹。各省通过向老百姓征收火耗来发放养廉银,这样领俸禄的人就和交俸禄钱的人发生直接联系,地方政府乘机巧立名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清制总督一职,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每年养廉银13000两,直隶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每年养廉银15000两,两江总督是18000两,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是2万两。18000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00多万,这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但真正的大头,是灰色收入,当时叫陋规。它是不正常的惯例,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却得到社会尤其是官场的广泛认可与接受,诸如官场交往中的节寿礼、程仪、卯规、别敬、冰敬、炭敬、门生礼以及征收钱粮中的浮收、勒折、放炮、签子钱等陋规,名目繁多,盛行已久。
著名学者张仲礼研究得出结果很是骇人听闻,总督一级每年所收陋规平均数是十八万两,折合现在人民币三千六百多万。换句话说,总督干上三年,就成为亿万富翁了。
那么这样的灰色收入以清廉自居的曾国藩收没收?曾国藩收了。不仅曾国藩收了,整个大清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都收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收,总督衙门就会拉不开栓,无法正常运转。
下面我们就以曾国藩为例,看看总督都有哪些支出:
一、个人和家庭的支出
曾国藩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二十多口的大家庭,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整个团队的支出
总督衙门不可能是曾国藩一个人在战斗,他必须要有师爷、书吏、仆役、家丁组成的团队,来负责办公、保卫、出行、勤杂等事务。而这些成员,都在国家编制之外,他们的工资都需要曾国藩自己掏腰包。
据说当时师爷年薪最高的是八千两,曾国藩当然给不了那么多,但也不会低于一千两。整个团队的工资,曾国藩每年要支出两万多。
三、办公经费
清朝总督处理公务需要的费用,大多也需要自己掏钱。
四、曾国藩也要送礼
身为地方官员,曾国藩每年还要给京官送炭敬和冰敬。当过十年京官的曾国藩深知冬天炭敬对京官的重要性,每年他都送给给湖南籍的官员炭敬支出是三千两。
除了炭敬和冰敬,还有一笔花销较大的“程仪”。所谓“程仪”,就是给路过属地的京官开路费。曾国藩送出的最大一笔“程仪”,是同治三年,曾国藩给主持江南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每人三千两。
此外,还有不经常性的“别敬”,也就是地方官到京城办事离开京城给京官的分手礼。同治七年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须进京面圣,离开京城时,他共送出了一万四千两的“别敬”。
正常情况下,曾国藩一年要花六万多两银子。和他的正常收入比,还有四万多的缺口。因此,这陋规曾国藩非受不可。
那么,为什么收了陋规的曾国藩没有阔绰起来,日子还过得紧巴,显得穷兮兮的呢?
这在于曾国藩“不贪”,这穷日子是他自找的。
曾国藩上任伊始,就规定不准下属送礼。刚开始下属还以为曾国藩虚言假套,给他送礼的人在门外排队,后来渐渐形成习惯,再没人给他送礼了。这样曾国藩一年就少收好几万两银子。
当然下属部门以部门名义送的钱,他是收的。当时海关和税关多收的钱,送给上级的,叫“关规”;粮道衙门多收的叫“槽规”;盐道衙门向盐商乱收费,叫“盐规”。曾国藩把这些收入都纳入“小金库”,用于各种官场应酬支出。当离任时,把节余部分,悄悄捐出去,从不中饱私囊。
曾国藩死后,留下的积蓄只有一万多白银,这些全部用在他的丧事上,也可以说,曾国藩没给儿女留下遗产。
跟随曾国藩多年的幕僚赵烈文曾感慨地说:“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
参考文献: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