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句有多种解释。有说词作于暮秋时节,天气渐入寒冬,但有时也会回暖,因而“乍暖还寒”应是“乍寒还暖”的语误,而“乍暖还寒”则是初春时节的气候特点。又有说词虽写的是暮秋,天气变化的大趋势是“乍寒还暖”,但在这首词里,词人写的却是一天之中气温的变化。上午天暖,至晚天又转寒,故说“乍暖还寒”。
这两种解释,都有些牵强。前者说词序有误,无根无据,词作流传上千年,若是词序有误,流传中早就颠倒了过来。后者是强作解人,因为“时节”显然指的不是一天,而且季节,所以将此解成一天中变化,更是为难而解的皮相之谈了。
其实解诗者应当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阅读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阅读上的障碍,在他们的感觉中,“乍暖还寒”就是“忽暖忽寒,冷热无常”之意,这是换季节时的典型气候。至于词序的颠倒,更有可能是古汉语中有“互文”,可作“乍暖还寒”,也可作“乍寒还暖”,词人在这里不是强调天气寒暖的先后之序,而是要说明天气寒暖的先后无序,变化无常。还有一种可以是,李清照好口语入词,“乍暖还寒”在当时有可能是俗语,无论什么么季节,只要天气“忽暖忽寒,冷热无常”,就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表示。生活中的语言远比书面语言更鲜活,更丰富,更模糊,更多义,是不可以冬烘先生似地作胶柱鼓瑟的诠释的。
(作者:徐景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