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年少读书不太灵光,七次科举才中了秀才;三十多岁还是个愣头青,得罪了皇帝和同僚,在官场举步维艰;四十多岁练兵平叛,三次大败自杀未遂;年近花甲又碰上“天津教案”,背负卖国骂名,在世人误解中郁郁离世。
且看“千古第一完人”曾文正公如何演绎自己的人生。
一、科举期间-六考不中(28岁前)
6岁求学,怎奈天资平平,15年历经七次科举才中了秀才。第六次更是被考官登榜批评“文理欠通”,成了全市反面教材,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第一次大挫折。
好在他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在第七次科举时终于中了秀才(22岁),次年中举人(23岁),并在28岁时高中进士,结束了自己的科举生涯,进京做官。
二、京官阶段-十年七迁(29岁-41岁)
进京之后,靠着十二条日课的严格自我管理,智商和情商都稀松平常且没有后台的曾国藩却实现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小小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了“省部级”的礼部侍郎,到了咸丰初期更是一人身兼五部,其火箭般的进阶速度令人惊叹。
不过紧接着他就因为上疏批评咸丰帝“见小不见大、徒尚文饰、刚愎自用”而跟咸丰帝闹掰了,更因为力主重判两位要员,得罪了官场同僚,被众人排挤,在京城官场举步维艰。最后在赶赴江西乡试的路上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顺带结束了京官生涯回家守孝。
三、湘军生涯-屡败屡战(42岁-53岁)
在家守孝不足半年,曾国藩奉旨兴办团练,保卫乡里。为确保首战必胜,他顶住了咸丰数次催促出兵的压力,又眼看着好友江忠源和座师吴文镕孤立无援命丧黄泉,苦心经营练兵两年,信心满满奔赴前线,谁料首次出击就遭遇了“靖港大败”,曾国藩跳水自杀未遂被部下救起。
好不容易重整旗鼓攻占了武汉,结果第二年立马又被翼王石达开杀了个“湖口大败”,曾国藩再次自杀未遂,然后就被石达开围困在南昌城里吊打,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石达开被洪秀全调走回援南京,可能曾国藩也就止步于此了。解围已经不易,还被江西地方官场排挤,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本想借着给老父守孝要挟咸丰给个巡抚实现军政合一,谁知咸丰顺坡下驴让他安心守孝三年,干脆连兵权都给他解了。
至此,奋斗了大半生,时年46岁的曾国藩一无所有回到原点,在湘乡老家闭门思过。经过一年多的大悔大悟,痛改自己前半生“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的毛病,回到官场后判若两人,变的和气谦虚,懂得人情世故,在坚守自己原则的前提下,终于在官场中也混的如鱼得水了。就这样,年近半百的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二次出山的曾国藩接连收复安庆等地,军势大振,太平天国则由盛转衰,此消彼长,终于在复出六年后,湘军攻破南京城,剿灭了太平天国,建立了晚清第一大功。曾国藩受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走上了人生巅峰,时年53岁。
四、总督时代-兴办洋务(49岁-61岁)
虽然早在1860年,曾国藩就已经受命署理两江,但在攻破南京以前他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军事,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曾国藩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抱负,整顿吏治,救百姓于水火。在晚清的国际形势下,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带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兴办新兴企业,翻译书籍,选派留学生,徐图中兴。
1868年因为在剿捻中首倡河防之策有功,调任封疆大吏之首的直隶总督,但在随后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因主张向法国道歉,处死闹事人员,结果从太后皇帝到朝廷、民间都大为不满,甚至背上了卖国骂名,导致曾国藩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回任两江后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总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功的一面
一.
曾文正公这一生,他受尽了各种挫折和磨难,却在不断的自省中越来越强大,他天资平平,遇到挫折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低落甚至自杀,但是凡杀不死他的都会让他更强大,最终逆袭成一代伟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一个资质平庸的普通人如何靠自身持续努力,成就不世之功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誉为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曾被封为一等毅勇候,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从一介平民到晚清重臣,从书生治军到洋务运动,从湘军的创立到名震八方,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也成就了很多事情。他谨守“六戒”,清白做人,他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里,不仅有知人善用的宝贵经验,也有“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先晓事,后办事”等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更在晚清恶劣巨变的政治环境中能全身而退,他在学问和军事方面的成就也被后世推崇。
二.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1.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三.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
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四.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
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所以,在清朝士大夫中,他这个理学名家是第一个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后来学贯中西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时自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表明他是曾国藩的学术传人。
五.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
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失败的一面
当然,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
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他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毛泽东曾评“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的家书,也足以能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