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人。是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长得十分漂亮,且有才华,喜音乐,擅长弹琴。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之一。
一、不得志的司马相如
卓文君的丈夫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深得父母欢心。后来年长,因仰慕战国时赵国大臣蔺相如的为人,遂改名为相如。司马相如年轻时曾在官学任教,后往游长安,入朝为官,任武骑常待。他虽曾习武击剑,但毕竟“文”长,“武”短,被任为武职,恰是用非所长。
时值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一一公元前141年)在位,不重辞赋,于是相如托病辞官,投奔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在客游梁时,他撰成一篇《子虚赋》,四处传播,誉重一时。梁孝王逝世后,他又返归故里成都。此时父母早已亡故,家贫如洗,无以为生,又转而去多年好友临邛县令王吉处作客。
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相遇
临邛一带富豪,首推卓文君父亲卓王孙。卓家蓄养家僮达八百之多,良田美宅不可胜计。其次是程郑,家僮也有数百人。
一天,卓王孙和程郑在一起商议,县令有贵客,应该设宴相邀,以尽地主情谊。于是安排在卓家设宴。宾客约有百余人,司马相如也应邀而至。他那雍容文雅,潇洒风流的神采,众人无不为之倾倒。
酒宴进行到一半,宾主俱有几分醉意,王吉固请相如弹琴自娱,相如不好推辞,乃抚琴调弦,弾了起来。卓王孙等人,本都是些庸俗势利的富豪,哪里懂得音乐,只是故作风雅,随着县令王吉的赞叹而齐声喝彩。司马相如弹兴正浓,忽闻屏后有环佩之声,留心窥看,原来是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在屏后偷听。
卓文君当时只有十七岁,恰处妙龄。她生性聪明伶俐,妖治风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新近遭遇不幸,文夫身故,此时正在娘家寡居。卓文君听到相如美妙悦耳的琴声,情不自主,缓步潜立屏后。当她从门缝中窥见相如的风姿,越发为他的风度,才情所吸引。司马相如早已听说文君才貌出众,便随手弹出第二支曲子,这就是著名的琴曲《凤求凰》。曲辞是: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此房,何缘交接为鸳鸯?
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字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文君是极好音乐的才女,侧耳静听,很快理解了曲调中的高意。酒阑席散,客人纷纷辞去。司马相如又使人重赐文君的待儿,向文君通殷勤之意。文君心中暗喜,却苦于礼教束缚,难遂心愿。焦急中她猛然记起《凤求凰》中,原寓有“中夜相从”一语,便乘夜带着侍儿随相如私奔。
三、“卓女当垆”,“文君夜奔”
卓王孙得知文君竞随司马相如私奔,不觉大怒,愤愤地说“文君这样不顾廉耻,我虽不忍心杀她,但也休想从我这儿得到分文。”
文君抛离富贵豪华的生活,随相如驰奔成都,尽管相如家中徒有四壁,唯靠文君变卖首饰过活,但夫妻之间恩爱至重,别有一番乐趣。这时他们的结合已成事实,成都既难立足,文君乃提议重归临邛故里。
文君夫妇重返临邛,并非向父亲悔过乞讨,他们卖掉车骑,买下一家小酒店,雇了几个酒保、杂役。司马相如自己也和酒保一样,穿着短脚裤,提壶洗碗,做杂活。文君则淡壮素抹,亲自当垆(为卖酒之处,筑土如墙,边高似炉)卖酒。
寡居私奔的女儿,公然和相如回到自已限皮底下,这使卓王孙感到非常羞辱难堪,干脆杜门不出。一些亲成朋友劝说:“您藤下只有一男二女,并不缺少金银。如今文君既已委身于司马相如,也算有了依托。司马相如做过官,近时因倦游归家,暂时落魄。他家虽贫,但才智出众,况且又是县令好友,怎好这样屈辱他呢?”
卓王孙无奈,听从了人们的劝告,拨给家僮百人,钱百万缗(缗即串,每串铜钱千文),并送去了文君先前的嫁妆财物。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满载而归,又从临邛回到了成都,置田宅,购园圃,过着富足的生活。
四、衣锦还乡的司马相如
景帝故去,武帝(公元前156年一一公元前78年)刘彻即位。汉武帝看到了相如以前写的《子虚赋》,非常欣赏,召相如入官为郎官(帝王侍从官)。数年后,武帝又拜他为中郎将,代表朝廷持节赴蜀,通使西南诸部落,招抚为汉朝属国,按汉制设置郡、县,由朝廷派官吏协助管理。
司马相如作为朝廷命官一入蜀郡,太守以下,俱出城郊远迎,县令身负弓箭前导开路。卓王孙也一反前态,争献牛酒。他看到相如这次衣锦还乡,声威显赫,冠盖辉煌,不禁喟然而叹,深恨文君嫁给相如太晚。于是按照两个儿子的数目重新分给文君一份家产。据《西京杂记》载,相如后来想聘茂陵一女子为妾,文君作《白头吟》,责备他薄情,诗云: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西京杂记》系后人伪作,此事正史不传,不足凭信。但无论如何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是美好的。卓文君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夜奔再嫁;身为临邛首富卓王孙之女,敢于公开当垆卖酒,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勇敢挑战。卓王孙对文君的“叛逆”行为始而深恶痛绝,继而为顾全体面被迫妥协让步,最终见相如发迹,前倨后恭,反而悔恨嫁女太晚,这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脆弱。在这场斗争中,文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千百年来,“卓女当垆”,“文君夜奔”的事迹被编成小说、戏剧,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末进步思想家李贽曾撰《司马相如传论》,赞扬文君私奔再嫁不是“失身”,而是“获身”。
1957年,郭沫若也曾为修整一新的文君公园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高度评价和赞颂了卓文君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勇敢精神。
- 上一篇: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敢爱敢恨的卓文君
- 下一篇:《资治通鉴》主要讲了啥?一文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