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叔导读:‘壮志饥餐胡虏肉’并不是岳飞的一个霸气宣言,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实现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不仅仅是岳飞的一个霸气宣言,虽然血腥,但东汉的耿恭确实做到了。
故事发生在公元74年,当时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已死,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
当时耿恭所守的金蒲城守军只有几百人,而匈奴有两万多人,他们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此时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
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
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刚刚继任皇位的汉章帝与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反对派说,等到援兵赶到的时候,估计他们早已城破人亡。此时要求派兵救援的司徒鲍昱站出来,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吗?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来了,结果大部分军队没有参与到救援,只有范羌带着两千人去营救耿恭。
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泪来。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26人了。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当他们进了玉门关后,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給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些文字中,尽是热血忠魂。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文史解读内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