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性格迥异、形象鲜明、或义薄云天、忠心赤胆;或才高八斗、勇敢果敢;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无不是展鸿图于谈笑中,兴风雨于反掌间。
他们或是英勇善战的将军、或是善于谋划的异士、或是诧叱风云的英雄;他们或是开国之君,或是中兴之主;他们或爱疆扩土,或力挽狂澜……
他们无不凭借其智慧与胆识,励精图治而终成其宏图霸业,中兴盛世。毋庸置疑,他们都是时代的舵手,将当时的统治引领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他们的事迹一一被记录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
说到司马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吧,没错他就是水缸里最靓的仔~ 不过比起“砸缸”这件轶事,更值得世人铭记和崇敬的是,司马光耗时十九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这本巨著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是理清历史脉络最权威、最方便的书。更是一部专门写给后人获借鉴的史书。
这部书梳理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总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书名“资治通鉴”则是宋神宗取的,当司马光将这套书进献给宋神宗后,神宗相当珍视。他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睿思殿图章,并亲为作序,书名寓言为: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这套书不仅得到了当朝皇帝的激赏,还得到了后世帝王和学者的交口称誉。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通过阅读此书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王夫之写过一本《读通鉴论》,他认为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悦、很快乐。
作家冯唐甚至坚定地表示:“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
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
这部编年体史书,
体大思精,史料充实,文笔生动,
特别是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
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
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只是读原著,古文难免枯燥隐晦,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
读它的最佳方式是先读白话文版。对于有时间但却理解能力不是很成熟的小孩子来说,当然首选《少年读资治通鉴》。
它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文中文言文的生僻字、难词都有注视解答,对于成语的解释均有详细解释,关于成语的来源出处,还有一段精彩额小故事,加深孩子对成语故事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每章节有名人和历史的简介,使得孩子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精致插图,图文并茂,优质的美图,吸引着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可缓解视力疲劳。
读来如小说般,有趣、生动,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曾国潘读数遍,称它“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
从3000年前的先秦到现在,中华文明从未断裂,一脉相承。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早已被掩埋在黄沙中,印度也早已改头换面,只有中华文明,虽然无数次遭受侵略,却始终屹立不倒。
中环文明的韧性来源于文脉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文经典,可资治通鉴,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资治通鉴》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难怪说是人类历史上十分强大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生命在时光中消长。
唯有读历史的人,活得达观通透,不易迷失。
给孩子最好的,就是让孩子读《资治通鉴》!
↓↓↓点击下面链接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