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一共写了五位刺客 :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然而前四位刺客,太史公都是寥寥数语带过,刺秦失败的荆轲反而用了最多的笔墨。太史公为什么着重描写荆轲?为什么荆轲刺秦的故事能够流传最广?荆轲何以可以成为舍生取义、侠肝义胆的代表?今天我们就结合周东申先生的作品,仔细分析一下。
《荆轲刺秦王》 8cm×13.5cm 2009年
2010年获“第十三届全国藏书票小版画展艺术展”金奖
战国末年刺客荆轲,时置秦兵压境,燕太子丹震惧,令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即赢政),以燕国的督亢地图和秦国的逃亡将军樊于期的头,作为进献给秦王的礼物。秦王甚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荆轲在献图中夹带匕首,乘机行刺;图穷而匕首见,但未刺中,荆轲倒于乱刀之下……壮士已去兮,不回还。——周东申
《荆轲刺秦王》草图
该作品是中国文学题材,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等。周东申向大家展现了历史故事中语焉不详的一段,精细地刻画了荆轲未刺中秦王,而被秦王手下阻拦,秦王仓惶逃走的瞬间,并未展现荆轲倒于乱刀之下的结果。可见,周东申既尊重历史史实,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使刺杀未果,不顾一切刺杀秦王的荆轲仍然可歌可泣。
《荆轲刺秦王》局部一
周东申抓住荆轲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迅速逃走、寝宫侍卫奋力抱住荆轲的瞬间,着力刻画了荆轲、秦王嬴政、御医夏无且、秦舞阳和樊于期的头颅、燕国属地督亢地图的形象,他们彼此纠缠在一起。各个人物的动态、神态和力量,是周东申刻画的重点。而荆轲和秦王嬴政是主要表现对象。在画面左部,御医夏无且奋力抱住勇往直前的荆轲,荆轲左手拿匕首,身体前倾,面露无畏的表情,露在外面的手臂和大腿肌肉结实,浑身充满力量、势不可挡。在画面右部,仓惶逃窜的秦王怒目圆睁,面露焦躁、惊惧之色,上身因极速奔跑而几乎与地面平行;秦舞阳阻扰秦王未果,被逃跑的秦王绊倒而趴伏在地。荆轲与阻拦他的御医夏无且之间呈现出力量的博弈,画家着重刻画了荆轲视死如归的面部表情,强健有力的体魄和肌肉。从荆轲伸到画面右部的的右前臂和右手,可见在这场殊死搏斗中荆轲是占据上风的。
《荆轲刺秦王》局部二
为了增加画面左侧的砝码,周东申在构图上将其签字和铃印都放在左边,樊于期的面部在左侧,头发在右侧,而且周东申精细地刻画了樊于期的表情,他睁开双目,表情平静而坚毅,在默默地支持着荆轲。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屏住呼吸,静待荆轲刺杀秦王得胜。因此,无论从故事情节表现,还是画面形式分析,周东申都在歌颂荆轲的英勇无畏,期望荆轲赢得刺杀秦王的胜利。“壮士已去兮,不回还”是周东申的感慨之语、肺腑之言。——云沙西河
《荆轲刺秦王》局部三
荆轲所面对的不是某相某王,而是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秦始皇;阻挠他的不是一般兵丁壮勇,而是令天下人闻之生惧、谈之色变的大秦铁骑。这份勇气,曹沫、专诸等人恐怕是不具备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明知道不管刺杀成功与否他都回不来了,荆轲依旧放声高歌、慷慨赴死,这份坦然与豪壮也是其他刺客不能比的。最重要的是,即将成功却功亏一篑,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也正是如此,才使得“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古流芳。
- 上一篇:想要让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不妨让他多读读《资治通鉴》
- 下一篇:“庄周梦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