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6 01:13:39
阅读: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1、字面理解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怕威吓的时候,那么再大的威胁也不起作用了,也就预示着更大的危险就要来临。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不要鄙视人民的民风民俗,不要厌恶他们的生活方式。

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只有不厌恶人民的统治者,人民才不会厌恶他。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会处处突出自己;圣人追求自爱,而不追求显贵。因此我们要舍去威胁、厌恶人民,而选择自知、自爱。

2、通俗理解

圣明的君主是采用不扰民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的。而暴君则是采用严刑酷法、横征暴敛来压迫人民的。人民是淳朴善良的,当压迫还不足以断送人民活路的时候,人民会忍气吞声;当压迫到了连人民的生路都不给的时候,再大的威胁也不起作用了,人民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反对压迫,此时也就预示着对统治者更大的危险就要来临了。

人民的民风民俗,是千百年来顺其自然形成的,不要鄙视人民的民风民俗,让他们顺其自然的休养生息;千百年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人民已经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不要厌恶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不厌恶人民的统治者,人民才不会厌恶他。

所以圣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是不会处处突出自己的,而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因此,圣人追求自爱,而不追求显贵。所以,圣人会舍去威胁、厌恶人民,而选择自知、自爱。

3、民不畏威

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纵观古今中外凡采用残酷统治的统治者,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残暴专制的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造酒池肉林,商纣建瑶台,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派人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杀人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 ,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墨子。七患

意思是: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灾祸或灾祸之象,这七种灾祸是:第一是,国防之患。如果这个国家国防经费常常不足,钱都用在大兴宫殿、搞所谓大型会展、粉饰太平上,这是灭亡前的第一个征兆;第二是,外交之患。一旦大敌压境,外面没有一个盟友来帮忙,孤立无援,这是灭亡前的第二个征兆;第三是,财政之患。分配严重不公,用老百姓的钱财来养肥少数腐败利益集团,而国家还铺张浪费,穷尽民用,老百姓被高涨的物价搞得民不聊生;第四是,内政之患。当官的都只谋私利,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而贪污了很多钱的官员都纷纷出逃;第五是,国君之患。国家的最高领导夜郎自大,坐井观天,标榜先进,不思进取,四周国家都在研究如何灭亡它,它还浑然不知,坐以待毙;第六是,团队之患。国家用人不当,不是唯才录用,而是小人当道,最终搞得国家上下离心离德;第七是,政权之患。老百姓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国家却没有治理的良臣,赏罚胡来,国家信用与威严全面丧失。国家如果有这七患,江山必然不保。保卫国家时如果有这七患,敌人兵临城下时就是国破家亡时。社会如果呈现七患之象,国家必有灾祸降临。”两千多年来,很多朝代,每当拥有了以上七条灾象时,国家都灭亡了。

4、与民同乐

老子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子阐述了一种优秀的领导作风“与民同乐”。仁慈的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欣赏音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君王若能仁慈无私,所喜欢的音乐必然日渐和雅,如和风细雨润人心田。礼乐天然,出自心田,民之乐即王之乐,天下同此乐,王之有也即民之有,这就是真正天下大同、仁德治世的王道。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共同分享内心的喜悦,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

刘向的《列女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大意是: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赵括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奇女子,她一语就道破了“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士兵母亲的哭诉,反而赞颂了吴起“爱兵如子”的高尚情操。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

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的时候,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没法通行。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白地去送死吗?”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开小差逃吧。”陈胜说:“开小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苦也吃够了。听说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大家都同情他;还有,项燕是我们楚国的大将军,立过大功,楚国人都很怀念他,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天下的人们一定会来响应我们。”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

第二天,大伙儿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日待人和气,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有一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跑去激怒营尉,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大家散伙回去吧。那营尉果然大怒,拿起军棍责打吴广,还拔出宝剑来威吓他。吴广夺过剑来顺手砍倒了一个营尉。陈胜也赶上去,把另一个营尉杀了。

陈胜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大伙儿一齐高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叫弟兄们搭个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一个斗大的“楚”字。以两个营尉的头对天起誓,袒露右臂为标志,同心协力,推翻秦朝。他们公推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里来投军。人多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就这样,陈胜、吴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揭竿而起”。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车夫庄贾设计杀害了。最后庄贾带着陈胜的首级去向秦军邀功请赏去了。

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斗争,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刘邦斩白蛇起义

刘邦出生于丰县中阳里金刘寨村,幼时拜马维先生为老师,在马公书院读书。年龄稍长后,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但他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

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有38岁了。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籍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嬴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

我们可以看到,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起义的原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残暴的秦朝政权逼得人民不造反就没有活路的时候,人民就拿起武器造反了。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怕威吓的时候,那么再大的威胁也不起作用了,也就预示着更大的危险就要来临。老子仿佛早已看到了秦朝的下场。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庄暴见孟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怕威吓的时候,那么再大的威胁也不起作用了,也就预示着更大的危险就要来临。

    美文欣赏
  • 醉翁亭记一等奖教学设计

    醉翁亭,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