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过程中,赵王司马伦灭了贾南风之后,便废了晋惠帝,自己称帝,但是司马伦自己没有多大的才华,所有的事情都是委托孙秀来操作,所以,权力随之转移到了孙秀手里。一时间权势熏天。孙秀作为小人得志,自然让很多人不服,张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想扳倒孙秀,但是一出手,就被出卖,灭了三族,这里面的教训非常的深刻,站在权谋角度,为什么会被出卖,权谋网详细的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出处】《资治通鉴》第84卷 晋纪6
【原文】孙秀专执朝政,伦所出诏令,秀辄改更与夺,自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百官转易如流。张林素与秀不相能。且怨不得开府,潜与太子荂笺,言:“秀专权不合众心,而功臣皆小人,挠乱朝廷,可悉诛之。”荂以书白伦,伦以示秀。秀劝伦收林。杀之。夷其三族。
【译文】孙秀专擅把持朝政,司马伦所下的诏令,孙秀随意改动增删,甚至自己写在青纸上作诏书。有时朝令夕改,百官像流水一样换来换去,张林一直与孙秀不和,加之怨恨没有得到开建府署的资格。暗地里给太子司马荂一封密信,说:“孙秀专权不能服众,而功臣都是小人,扰乱了朝廷,应当把他们全部诛杀。”司马荂将这封信告诉了司马伦,司马伦又把信交给孙秀看。孙秀就劝说司马伦拘捕了张林,把他杀了,并夷灭三族。
【解析】
一、选错了对象
1、没有信任基础
张林之前和太子司马荂(读“夫”音)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他的这封信,送到太子哪里之后,太子如何信任他,而且,他的打击面很广,功臣都是小人。太子没有必要为就因为一封信就全面树敌。现实职场也是如此,有人给你告密,首先要想的就是自己是不是被他利用了。
2、没有利益联盟
这封信,直说孙秀不能服众,功臣都是小人,扰乱朝廷,但是,作为太子看完之后,他会怎么想?朝廷什么状态,和我有多大关系呢?我的好处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按你说的做,我的动力在哪?如果不做我的风险在哪?利害分析都没有,高大上的理由是借口,但绝对不是动力。
3、没有共同敌人
孙秀并不是张林和太子的共同敌人,这么合作本身就是没有什么基础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永远都是不过时的政治原理,张林应该找到同样受到孙秀迫害的,或是对孙秀不满的,只有把所有的反对派聚集起来,这些人才不会出卖他,即使出卖,也不会有人真的相信这些人。
二、选错了形式
1、留下书面把柄
张林竟然书面写了封信,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的。任何人都该知道,谋划这类有风险的事情,最好不留下任何的把柄。说话都怕隔墙有耳。张林到好,直接把刀把子递给了别人。
2、缺乏反制能力
任何的合作基础都是拥有反制能力,如果没有反制能力,都会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失去主动权。很明显张林对太子的举动,没有任何的制约能力。人家出卖他,毫无任何条件羁绊。
3、没有应急预案
张林没想过,被人家出卖之后,自己如何立足吗?他在这样的大事情上做的非常草率,当被孙秀报复的时候,没有人出来说话,没有人帮他,直接就被族灭,这谋划水平太低。
三、选错了时机
1、孙秀大权在握
这个时候,孙秀大权在手,自己都能直接书写,和篡改诏书,很多官员都是他提拔的自己人,这是他势力作为旺盛的时候,张林选择此时对抗,无疑以卵击石。
2、个人能量太小
张林的个人能量太小,没有开府的资格,也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领导班子,而且自己身,也并没有建立一个对抗的自卫队伍,这时候,个人能量太小,又没有外部乱局可以利用。
3、上级领导重用
因为司马伦自己无能,所以对孙秀无不言听计从,这是他们合作的蜜月时期,司马伦对孙秀没有任何的猜忌或是不满,怎么可能这时候去挑拨离间呢。
所以,当张林拿这封信给太子司马荂的时候,太子立即就把这封信给了孙秀,出卖还无成本,孙秀收拾张林,毫无压力,司马伦是毫不在乎,所以张林的盲动,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不精通权谋,不能整体布局,就开始对抗强敌,无异于引火烧身,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