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好,刚劲有力。”“灵的,赞的。”长桌前,书法家田文惠右手蘸墨,微微弯下身子,顷刻间,一个饱满的“福”字跃然纸上,围观的市民不禁发出了叫好声。很快,墨迹未干的“福”字便被排在最前头的市民领走了。1月20日,徐汇区“写春联·送吉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龙华寺大会堂举行,百位书法家分四批,每批连写一个半小时,全天候为市民送上新春祝福。
百位书法家写春联活动在龙华寺大会堂举行,现场熙熙攘攘。
书法家向市民送“福”
早上10点走进大会堂时,写春联活动已热闹开展,书法家写字的长桌被闻讯前来的市民围得满满当当。手起笔落,书法家一气呵成,一副副带有新春祝愿的对联便完成了。人群中,领到“墨宝”的市民两手提着红底黑字的春联,满脸喜色。稍稍张望,便可看见大会堂空地、空桌子上,都铺满了等待“晾干”的“福”与“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的习俗自古就有,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文惠介绍,对联讲究平仄,上联尾字为仄声,贴在右手边;下联尾字为平声,通常贴在左手边,“比如‘满地’对‘盈门’,满地为上联,盈门为下联。”
徐汇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吕昊是最早开始写春联的书法家之一,1个半小时分秒未停,一共写了50多个“福”字与50多副春联。“今天是农历十五,是龙华寺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向市民送‘福’的好时机。”他很高兴地看到贴春联的传统在慢慢恢复,“以前住在公寓楼的市民,很少会在门上贴东西,但这两年来,贴福字、春联的市民越来越多了,大家意识到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过完年就73岁的吴琴媛在耐心等待墨迹干透,她领到了五张“福”字,一一规划好了用途,一张贴上海家中,一张送给大女儿,一张送给老朋友,剩下的两张过年时带回常州老家,“看到福与春联,有年的气氛了”。市民祝小芬是临时听到广播而赶过来的,她挑了一副对联“朱门北启新春色,紫气东来大吉祥”,“春联与书法都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我们年年都要贴春联、写春联”。
拿到春联的居民喜气洋洋
走向大众的龙华禅食
现场,除了喜庆吉祥的春联,还能品尝到独特的龙华禅食。去年底,龙华禅食技艺被评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展出的便有绿豆糕、桃酥饼、佛手酥等代表性的龙华净素点心。
“龙华禅食以素食为基础,选料自然,是在‘生活禅’的基础上,在龙华寺空间内形成的。”第三代禅食制作传承人刘锦久介绍。早期的龙华禅食以素面、佛茶为主,是寺内僧众用于辅助禅修的食品。明清时期,随着龙华庙会的兴起,以龙华素面、龙华豆干为代表的龙华禅食走向大众。而如今,龙华禅食已成为上海地域的特色饮食。
龙华禅食现有四个代表性净素食品,分别是龙华素面、龙华素斋、龙华净素点心与龙华禅茶。对于刘锦久而言,净素点心是他的拿手绝活。点心品类丰富,尤以中秋月饼知名,除上品果仁、玫瑰果仁、黑麻果仁、苔条果仁等传统口味外,又研发出椒盐果仁等新口感,年销量可达200多吨。糕点类则有重阳糕,绿豆糕、桃酥饼、罗汉饼、芝麻饼、苔条饼、桂圆酥、凤梨酥、佛手酥等,口味多样。“龙华禅食历史悠久,一方面我们按照古法工艺制作,传承传统经典,另一方面也根据现代人的饮食偏好不断研发新品种,满足大家对糕点的需求。”刘锦久说,2016年还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以他为首,培养徒弟,传承手艺,进行产品的改良和新品的研发,此外还进社区传播龙华禅食技艺。他透露,目前团队正在研发新品“八宝松糕”,南方春节有吃糕团的习俗,传统松糕讲究“松”字,这次的新品不仅“松”,还要讲究“糯”。“已请市民试吃了七八次,还在不断改进中,不日上市。”
每年,龙华寺还会推出一款“生肖茶”,茶饼上题有与生肖相关的成语,“鸡”年是“大吉大利”,“狗”年是“福来运旺”,“马”年是“马到成功”。现场,这些富有龙华区域特色的禅食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赵立荣 摄
- 上一篇:领袖用典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 下一篇:康里子山书柳宗元《梓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