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建文帝——朱允炆》(二)

《建文帝——朱允炆》(二)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15 10:20:38
阅读:
《建文帝——朱允炆》(二)

建文帝——朱允炆(二)

兵败失位

28、——燕王不占兵优势,军队只有十万人。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

《建文帝——朱允炆》(二)

29、——指挥不当兵力弱,内部松懈节节败。

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帝——朱允炆》(二)

30、——火势扑灭灰烬中,烧焦残骸不辨认。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建文帝——朱允炆》(二)

31、——女眷罚到教坊司,实行残酷的转营。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建文帝——朱允炆》(二)

32、——允炆下落成悬案,不能肯定真烧死。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建文帝——朱允炆》(二)

为政举措

政治

改革法制

33、——武帝曾经颁法典,成为帝国法准则。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

《建文帝——朱允炆》(二)

34、——允炆认为令法典,某些部分过苛严。

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

《建文帝——朱允炆》(二)

35、——禁止以诰审判案,同时停止贴榜文。

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建文帝——朱允炆》(二)

实行削藩

36、——设置宾辅和伴读,学士辅导幼王子。

朱允炆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王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武政事;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这些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的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

《建文帝——朱允炆》(二)

37、——担心皇叔要发难,特别担心燕王棣。

削夺世袭封藩的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建文帝——朱允炆》(二)

38、——完成任务驱奸佞,他们仍应返封地。

为了确保他对分封诸王的控制,开国皇帝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祖训录》首次发布于1381年,后来又在1395年做了修改。其中有一条规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建文帝——朱允炆》(二)

39、——太祖后嗣严警告,禁止训示有改动。

对于合法的继承原则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它既适用于藩封王子的继承,也适用皇位的继承。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妻所生。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为了使这些家法垂诸久远,明太祖对后嗣下了严厉的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而且他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

《建文帝——朱允炆》(二)

40、——新皇削夺王权力,他与叔父生冲突。

这位开国皇帝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制度上的调整总是不可避免的。新皇帝现在企图削夺诸王的权力,这就使他与他的叔父们——特别是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藩王看来,他想削夺分封诸王一向享有的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严重地违反了《祖训录》。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说是出自皇帝的圣裁。

《建文帝——朱允炆》(二)

41、——彻底废除藩封王,减少政治军事权。

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据说他使皇帝对采取这项政策的重要性获得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向皇帝讲述了公元前154年汉代的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公元前157年—141年在位)的故事,而且也一般地提示了这些强大而又拥有半自治权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潜在危险性。他们曾经考虑了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诸王;一是减少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建文帝——朱允炆》(二)

42、——允炆走完废藩路,激起燕王反皇帝。

主要的目标是燕王;在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朱允炆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这样便激起燕王举兵反对皇帝,他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保持他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建文帝——朱允炆》(二)

经济

43、——开国以来课重税,税款意在行惩戒。

在财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前朝某些过重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这些减税措施是继续了洪武朝即已开始的减免政策,但是它们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办法。富庶而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自王朝开国以来就被课以重税,从而使这里提供了主要的财源。原来的税款意在实行惩戒。

《建文帝——朱允炆》(二)

44、——抛荒土地变游民,减少每年税收入。

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减税20%,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由于这样过重的苛索,当地人民往往不能交足规定的税额,特别在凶荒年代更是如此;他们抛荒了土地,变成了游民,从而更加加重了纳税居民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每年的税收。

《建文帝——朱允炆》(二)

45、——把持财政偏家乡,从而牺牲国利益。

1400年初,朱允炆因有人申诉直隶地区(直接隶属于京师南京的地区为直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和浙江等地区赋税不公而采取了行动。他下令按每亩地收一石粮的统一标准在这些府里收土地税。洪武帝曾经禁止苏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借此防范出身于这些富庶州府的人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了国库的利益,现在朱允炆也解除了这种禁令。

《建文帝——朱允炆》(二)

46、——僧道攫夺田沃土,从而变成了地主。

很可疑的是,这些新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到了1400年,建文朝廷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燕王对阵的军事行动之中。另外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这项政策是特别针对佛、道僧侣们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况而发的,因为在洪武帝的庇护下僧道们都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而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地主。

《建文帝——朱允炆》(二)

47、——占用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服劳役。

他们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因为宗教界的僧侣职事们不仅享有免除土地赋税和徭役的权利,甚至还把不法负担强加给当地居民,即占用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朱允炆在1401年8月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建文帝——朱允炆》(二)

48、——不超五亩免税地,多余土地分人民。

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人民。这个政策又使得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它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建文帝——朱允炆》(二)

49、——政策疏远宗教界,特别得罪佛教徒。

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1382年以来即已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1335年—1418年)。

《建文帝——朱允炆》(二)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50、——更越圣朝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彰。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建文帝——朱允炆》(二)

其它评价

51、——年号万历才恢复,流产计划一部分。

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

《建文帝——朱允炆》(二)

52、——南明君主朱由崧,才定允炆为惠宗。

可是,要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建文帝——朱允炆》(二)

53、——乾隆封为愍惠帝,皇帝地位才恢复。

到了1736年9月,清朝乾隆帝(1736年—1796年在位)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由于这种种情况,他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1736年)中被称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鸿绪(1645年—1723年)在1723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还是直截了当地被称为”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二)

54、——放弃太祖的政策,并与燕王生冲突。

建文皇帝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他们放弃了明太祖的政策,并且与燕王发生了冲突。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而且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朱允炆及其左右与此不同,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他们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

《建文帝——朱允炆》(二)

55、——去掉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纠正。

他们认为搞像洪武帝时期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去掉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

《建文帝——朱允炆》(二)

56、——这次内战生结果,超出争帝阋墙争。

这次内战对于明王朝所产生的结果已经超出了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洪武帝封建半自治的藩王已经对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当永乐帝死后,他们再一次提倡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并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结果。

《建文帝——朱允炆》(二)

57、——皇帝没有死宫中,乔装和尚离京师。

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这一传统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之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后来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建文帝——朱允炆》(二)

58、——事件助长人幻想,激发相关传说生。

1440年末的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建文帝——朱允炆》(二)

59、——勤于政事仁慈君,自动皇位让后者。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朱允炆和他的殉难的随从人士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作品都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后者。

《建文帝——朱允炆》(二)

60、——逃脱耳目当和尚,死后仍然有后代。

它们还渲染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它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说他们是忠臣义士,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后嗣,尽管他们受到迫害。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朱允炆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

《建文帝——朱允炆》(二)

61、——允炆让位给燕王,故事受到人欢迎。

说朱允炆自动地让位给燕王,这种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此说甚至被郑晓(1499年—1566年)认为有可信的历史真实性,并把它收于他的《建文逊国记》(约1566年)中。它因此助长了人们给朱允炆重新树立形象的心理,并导致在1595年正式恢复了他的年号的行动。关于建文朝代的幻想故事和传闻轶事在下一个世纪仍然不断地出现。

《建文帝——朱允炆》(二)

62、——叛乱领袖所利用,伪称自己他后代。

这些传说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是它们在极权统治下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它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事迹,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由于它们进而想纠正不公正,它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们是一伙叛贼和恶棍。人民群众对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致使它被明末清初的许多叛乱领袖所利用,他们都伪称自己是他的合法后代。

《建文帝——朱允炆》(二)

63、——明代中叶和末叶,一直谴责永乐帝。

在学者精英阶层中,从明代中叶和末叶起,也一直增长着这种谴责永乐皇帝的倾向(虽然只是用掩盖的词句来写的)。清朝乾隆皇帝在1736年决定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其大部分原因便是士大夫精英怀有这样的情绪。

《建文帝——朱允炆》(二)


相关推荐

  • 《建文帝——朱允炆》(二)

    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二)兵败失位28、——燕王不占兵优势,军队只有十万人。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

    美文欣赏
  • 明朝贪官有多惨?看朱元璋惩贪的雷霆手段

    朱元璋惩贪,明初经过战争洗礼建立起的政权,山河破碎,面目疮痍,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府税源枯竭,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由于早年亲眼目睹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朱元璋深知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于是建国伊始,朱元璋将就“严法惩贪”作为“重典治吏”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美文欣赏
  • 明朝统治者的宫廷世系

    明代宫闱史,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濠州钟离东乡,父朱世珍,母陈氏。十八日晚,崇祯帝于绝望中残酷地手刃妃嫔、公主,逃生不得后,于十九日凌晨,当北京内城被起义军攻陷时。

    佳句赏析
  • 朱元璋临终托付此人辅佐新帝,朱棣即位以后,却为何被锦衣卫淹死

    天命有归,朱元璋一共有十六个女儿,在女儿下嫁的这么多驸马中,他最喜欢的是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甚至临终前还向梅殷托孤,可以说是对他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驸马爷,最后却被一个锦衣卫给挤下了桥,被活活给淹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宁国公主是马皇后所生,在洪武十一年嫁给了梅殷。

    文章阅读
  • 空前绝后,洪武四大血案,朱元璋一口气杀了十多万人

    洪武二十三,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或为整顿吏治或为加强集权而策划的四大案件,因四案而死者至少十万人。

    诗词赏析
  • 洪武25年发生了什么?为何之前朱元璋大赏蓝玉,过一年就杀他

    洪武二十三,之前朱元璋一直认为蓝玉是忠臣,对他多次封赏。其实,“忠”与“奸”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忠”,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言行举止,都是出于维护皇帝,或者是保护皇帝家天下的目的。

    诗词赏析
  • 洪武四大案

    洪武四大案,说来简单,朱元璋有一次发现来京师户部核对地方钱粮、军需的官员,都随身携带着几张盖了官印的空白文书。所以这种先署印而后填报的“空印”现象,自元朝起就是官场不成文的惯例,明朝建国后仍旧如此,天下之大,唯独朱元璋不知道此事。

    诗词赏析
  • 南越国还是赵朝?为啥一个割据政权会让越南纠缠这么多年?

    南越国,“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阮廌《平吴大诰》。

    佳句赏析
  • 中华五千年演义(8):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中华五千年演义(8):周公吐哺

    美文欣赏
  • 如果没有四叔,朱允炆能长久吗?朱允炆爷爷为啥没杀燕王?

    朱允炆,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常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朱棣对朱元璋有畏惧感,再加上朱元璋的杀人如麻,所以朱元璋在位朱棣是老实多了,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