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9 19:29:42
阅读:

在我们古老的传说中,有这么一个听上去像神话故事一样的传说,那就是周穆王驾八骏到西方的瑶池相会西王母。

据说西王母的瑶池就在西域。从这个传奇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域和中原的交通往来,从很早就开始了。

不过,这些都是传说,即使被后代的史学家考证出,这个周穆王有名有姓,他叫姬满。但是我们也只能把他当做一个神话故事,而不是史料记载。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hangqianchushixiyu_31437_1.html' target='_blank'>张骞出使西域</a>,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现存史料记载,“西域”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人的记载,而西汉王朝和西域地区的往来,则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的。所以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这才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提起的这个西域又是在哪里呢?它又包含了那些地域和国家呢?

我们经常所指的西域地区,是指从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新疆地区。当然还有更为辽阔的广义的西域地区,不在今天的讲述范围,就不讲了。

在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就不过数千人。《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当时西域的情况是这样。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院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这三十六国按照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1. 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

2. 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

3. 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


这些小国原本和汉王朝远隔万里,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要让汉王朝不远万里的和他们联络呢?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汉武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早在西汉初年,匈奴人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西域,匈奴单于冒顿(音modu)征服了西域,并且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的官职,向西域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

听这个官名就知道当时的匈奴人是如何对待这西域三十六国的,那简直就是当他们是奴仆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匈奴人对西域三十六国的这种统治,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其中反抗最为激烈的就是大月氏(音zhi)国。让我们来看看《汉书.西域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个西域的强国的。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出一封槖驼。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馀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从上述文献不难看出,这个大月氏国在匈奴到来之前,是西域诸国的霸主,有十几万军队,而且还比较轻视匈奴。但是匈奴人一来,就把这个大月氏打的人仰马翻,无奈之下,只能躲得远远了,连名字都改成了“小”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西汉王朝在和匈奴作战的过程中,逐渐知道了“西域”这个地方,汉武帝从匈奴降人的口中知道了在遥远的西边,还有个叫大月氏的国家,而且还和老冤家匈奴人有这么大的仇,于是就决定派遣使者去西域联络大月氏,两面夹攻匈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所以这汉武帝最早派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和这个大月氏国一起,夹攻匈奴人的,这完全是为了战争意义出发的。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悬赏招募愿意出使西域的使者,有一个叫张骞的人勇敢地应募。

张騫在《汉书》中虽然有传,但是对他早期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只是说他是汉中人,颜师古的注称其是汉中成固人,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人。当时他的官职是个郎官。仅此而已。

张骞率领了一百多名随行人员从陇西出发,向西域进发。但是西行了还没不久,张骞等人就被匈奴俘获,一下子就被匈奴人拘禁了十余年。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张骞不但被匈奴人拘禁了十几年,而且还有了妻子,生了孩子。看来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啊。但是张骞仍能牢记自己的使命,保留着汉武帝给他的“节”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骞从匈奴势力范围逃出后,带着他的团队向西奔走数十天。越过葱岭(今帕米尔)来到大宛国。

大宛国王对汉朝的富饶早有所闻,早就想和汉朝廷通使而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的到来十分高兴。张骞就对大宛国王说明来意,许诺等他回国后,将送给大宛丰富的财物。

于是大宛王便派人将张骞一行送至康居,又由康居转送至大月氏。经过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妫水(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一带)找到了大月氏。

张骞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大月氏,但是在这十几年中,大月氏的形势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这大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所杀以后,国内就立其夫人为王。他们从敦煌一带西徙以后,大部分人均迁至伊犁河流域。他们来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又被乌孙人压迫,没有办法就继续向西迁徙,最后来到帕米尔以西的妫水(乌浒水)流域。

大月氏人打败了在这里盘桓的大夏人,从而在妫水流域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基本上也没有敌人,大月氏人安居乐业,早已没有了向匈奴的报仇之心了,

而且这个大月氏和汉朝廷相距太远,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汉朝的实力,也不知道这汉朝到底能不能战胜匈奴。就没有同意汉朝廷所提出的联合对付匈奴的要求。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赛在大月氏、大夏盘桓、逗留一年多,“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只得返回。

这张骞可以说真算是一个倒霉蛋,为了躲避匈奴人,张骞在返回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就是“沿南山”,今天的塔里木盆地的南边和柴达木盆地,他想从羌人控制的地区绕过去。他想着这样走,就能避开匈奴的势力范围,以免再次被拦劫。

但没想到这一路也在匈奴控制之下,张骞又被匈奴给捉住了。又扣留一年多。一年以后,恰逢匈奴内部发生争夺单于地位的斗争,国内大乱,张骞才与胡妻及堂邑父一同逃回。他们回到长安时,已是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了。

公元前126 年(元朔三年),经过千辛万苦,死里逃生的张骞和堂邑父二人终于回到了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是却第一次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这就使得西汉王朝对万里之外的西域有了很多直观的了解。这是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出发的时候一百多个人,而回来时,就只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张骞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出使,至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以13年的时间跋涉于大漠荒原之中,周旋于敌国异域之间,不为匈奴的威逼诱惑所动,不为路途的险恶所阻,一路上常常依靠善射的堂邑父“射禽兽”充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大月氏。虽未达到原来结盟的目的,却经历了中原使者前所未有的途程。而西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也从此正式拉开帷幕。这些都是张骞的功劳,而史书对此也不吝笔墨,正如《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武帝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骞回到长安以后,将在西域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向汉武帝详细报告,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说来,张骞的报告最大的吸引力却是这两点:

1. 西域地域地大物博,如大宛之马以及大夏、条支、安息等国的土产异物这些都是当时中原没有的,尤其是大宛的名马,更是让汉武帝欲得之而后快。

2. 在得知从蜀地还有一条路可通西域后,汉武帝就更加坚定了通西南夷的决心。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张骞回归长安的七年之后,第二次沟通西域,终于又提到汉王朝的日程上来了。此时,整个中原和西域、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河西走廊地区已从匈奴手中收回,“幕南无王庭”,匈奴势力已转向西北。西域成为匈奴向汉王朝进攻的主要阵地。要想进一步打击匈奴,必须从匈奴手中夺回对西域的统治。此外,

2. 汉王朝军事、政治势力正处于鼎盛阶段,汉武帝早就想“扬威于异域”,并且得到那里的宝物异兽。

于是,再次沟通西域,就成为汉王朝能够持续打击匈奴,宣扬国威的首要任务,张骞将再次出使西域。而这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联络乌孙。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構。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狠)(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乌孙在最早的时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语出《汉书·西域传》)。因为遭到大月氏的攻击,而归服匈奴,将大月氏赶到伊犁河流域。后又在匈奴支持下,占领了大月氏新居住的伊犁河流域,并在那里留居下来,自身强大后就“不肯朝会匈奴”了。匈奴曾经发兵攻击乌孙,但是不能得胜,所以拿乌孙也是无可奈何。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张骞对乌孙的情况是很了解的,他知道乌孙和匈奴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向汉武帝建议: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这个建议有两个要点:

1. “断匈奴右臂”。

2. “既连乌孙”西域诸国皆可望成为汉王朝之“外臣”。

这种建议,正合汉武帝的心理,于是张骞就于元狩四年(前119年)被派前往乌孙,进行第二次的沟通西域的行程。

这次张骞出行的排场可是不小,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了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万头,并持金币帛等财物“数千巨万”,浩浩荡荡地直达乌孙。

张骞到达乌孙后,乌孙内部却正在发生动乱。乌孙老王称昆莫,时已年至六十,因其太子早亡,昆莫就准将王位传与太子之子岑陬(就是他的孙子)。

但是昆莫的次子大禄不服,率领着万余骑准备攻打岑陬,老王昆莫见此情形就分给岑陬一万多人,自己也掌握一万多人进行防备。国内分成三派。这样一来,张骞和乌孙的谈判结盟问题,当然无法进行。

而且,乌孙距离汉王朝较远,臣服匈奴较久,又不知道汉王朝的实力到底怎么样。所以乌孙的大臣大多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和匈奴动开战。

张骞见谈判联盟效果不佳,就提出了如果能够共击匈奴,“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但是乌孙仍没有同意。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这次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络乌孙共击匈奴的目的,但是这次出使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乌孙国王,第一次看到汉朝天子派来使节和他们所携带丰厚礼物,自然觉得汉朝的富足,是个了不起的大国。于是,就派遣使者和张骞一起返回长安,并且献马数十匹给汉武帝。

2.和张骞一起返回长安的乌孙使臣,见到汉帝国人物出众,物产丰富,回国后就向乌孙王报告。从那以后,乌孙对开始对汉王朝信赖,为以后的通好奠定基础。

3.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乌孙。张骞派遣他的副使们,通过乌孙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以实际行动沟通了和西域的三十六国的联系。

张骞在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他的其他副使们,在两年多以后才陆续回到长安,西域三十六国,就是通过这些汉使才知道汉王朝的情况,大部分都愿意和汉王朝通使往来,有的国家更是直接派使节,和汉使一起来到长安。汉王朝从此正式开始了和西域诸国的往来。

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被拜为“大行”的一年之后,元鼎三年(前114年)去世,结束了他充满艰难传奇的一生。

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西汉王朝同西域的往来通道,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因之史称“凿空”(语出《汉书·张李广利传》)。张骞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张赛曾经被封为博望侯,所以即使在他死后,汉通西域的使者仍然“往往皆称博望侯”从而取信于外国。

张骞出使西域,不只是带回葡萄那么简单,看看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正是有了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后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这才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由此可见张骞在西域影响之大,意义之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