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人”张九龄:我是文学神童,更是宰相标杆
01
我是张九龄,出生在岭南一个世代做官的家庭,从曾祖父,祖父再到我的父亲,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过的人。
可能是家族遗传,我的那个数不清是多少辈的老祖宗,说出来可能得吓你们一跳,那可是当年跟在刘邦身后出谋划策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张子房)啊。
而传到我这一代,家族的“做官基因”早就成功升级,成为了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基本素质。当然我降生后,还收获了一个“超级大神童”的礼包。
02
当我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凸显出了“神童”气质。
母亲怀胎十月,在广东始兴待产。
眼看着产期临近,可母亲的肚子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虽然面部蜡黄,但身体还很健康,跟正常的孕妇完全不同。
父亲开始有些着急了,这生产的日子过了这么久,妻子越来越虚弱,但孩子完全没有要降生的意思啊,这可怎么办?
碰巧有一天,一位老中医来到府上给母亲诊断,而这位老先生也对算命略懂一二,他对我父亲说:“这肚子里的孩子啊,半点儿毛病也没有,只不过呢,他命格非凡,而现在这个地方太小了,得去一个大一点的地方,他自然就会平安出世了。”
听完这话,父亲二话不说,举家搬迁到了韶州。我这才出生了。
我出生之后,父亲对我万般宠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我天生带着对读书的热情,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从众多小朋友当中脱颖而出,吟诗作对对我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可是在唐朝科举制度下,一个人若是想要入仕为官,光有一个“神童”的美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赏识你的“伯乐”才行。
所以在我十三岁的时候,便给曾担任过宰相的王方庆写信自荐。
王方庆在看过信件和文章之后,便连连称赞,说:“此子必能致远。”意思是他坚信我未来会有一个好前程,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代文人中的佼佼者呢。
没想到,还真叫他说对了。
03
武则天长安二年,我进士及第,受到了当时的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让我去做校书郎。
当时一起参加考试的同学们纷纷不服,认为我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小毛孩,怎么可能独占鳌头呢?
就因为质疑声太大,朝廷不得不下令再考一次。
我这人别的不说,心态很好。为啥心态好,因为我行得正,再考我多少次我也奉陪到底。
果然,第二次考试的成绩还是我最好,这一下子堵住了众人的嘴,不少人都惊掉了下巴,从质疑转而佩服起我来,于是我在众人的称赞声中昂首挺胸地上任了。
次年,张说宰相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人,被贬到了岭南,路过了我的出生地——韶州。
我们有了第一次会面,他读了我的文章,对我大加赞扬,成了我的另一位“伯乐”。得到他的肯定后,我更加自信,也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政治圈里,有了一些名气。
神龙四年,李隆基还是太子的时候,想要有所作为,于是他召集起文人学士亲自策问。
身边的同伴都鼓励我去参加,这一参加不要紧,李隆基看中了我的才华,将我直接提拔为右拾遗。
待到他即位后,我又官至左拾遗。这个官其实是个谏官,不过地位很高。
后来,我的官位越来越高,从左拾遗到左补阙,最后我竟然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在外人看来,我风风光光,官运亨通。可“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确是个真理。
04
就比如有一次吧,皇帝很宠爱武惠妃,就动了换太子的想法。他想立武惠妃的孩子为太子。
这个敏感的话题朝堂上的大臣都不敢多言,唯有我老张不怕。
在我看来,这简直无比荒唐,太子怎能随意更换呢?
我到皇上面前,引经据典,告诉他隋朝二世而亡的很大原因在于隋文帝换掉了太子,我希望他能好好考虑,以国家江山为重。
听完我的话,皇上的脸拉得老长,我看得出他非常不开心,武惠妃也暗中找人拉拢我,被我严辞拒绝了。
还好,尽管得罪了很多人,朝堂上也有很多人为我担心,好在太子始终没有换成,大唐盛世,也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
当然,我不仅对皇帝如此耿直,面对我的“伯乐”张说时,也是一样。
别人都以为,宰相张说对我有提拔举荐之恩,我该处处支持他。然而在很多决策上我们也常常“打架”,有人说我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有人说我这是不懂得圆滑处事,但我知道,这是我秉持的原则,我为的是整个大唐。
久在官场上混,我看人的眼光也愈发犀利起来。
我常在皇上面前说安禄山心怀不轨,日后必定有变,且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理应斩首,而皇上却屡屡驳回我的奏折。驳一次我再上一次,奈何还是叫那小人逃脱了。
谁能想到日后我大唐江河日下,真的跟这心怀不轨的小人有关呢。
05
当然,因为这耿直的性格,我可是得罪了不少人。
之前跟当朝宰相姚崇不和,在朝堂上处处受排挤。我实在受不了了,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回家去了。
大家都知道,我的家乡在离京城很远的广东,在当时的确是荒蛮之地。
我回家经过大庾岭,却发现这条回广东的必经之路一直没人修缮,很难前行。
于是我上奏朝廷,实地勘察,亲自督工,还写下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录了当时的开凿过程和开凿后商贩的贸易情况。
哎,别夸我,我就是这么一个实干家。
之后我又回到了京城,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依旧让我心烦不已。
这次好了,奸臣李林甫带头弹劾我,这下正称了皇上的心意,他借着弹劾,将我的宰相职位罢免了。
罢了罢了,我就回我的始兴,做我的开国伯吧。
离开京城的路上,我望着天上的明月,却失眠了,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起了自己在京城的好友,不禁吟起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那首诗——《望月怀远》,我也知道,斗转星移月不变,可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06
自我罢相之后,很多人为皇上举荐过宰相。他常常会问一句:“风度如九龄否?”
我知道,在他心里,我的确是有能力的。可再有能力也要有明君赏识。我承认我当日辅佐的那个皇帝,是大唐盛世的明君。而如今的他,我却不知如何评价了。
开元二十八年,我在回乡扫墓的过程中患病,离开了人世。
而在我死后不久,我之前屡次提到的奸臣安禄山果然起兵造反,大唐盛世面目全非,“安史之乱”像一把利刃,深深地刺进了大唐的心脏。这时候皇上再如何痛哭流涕,后悔不已,也于事无补了。
他知道,那个坦坦荡荡,鞠躬尽瘁的张九龄,永远地离他而去了。
张九龄(678—740)
生平简介:
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神龙四年夏,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疾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名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
人物关系:
父亲:张宏愈
母亲:卢氏
妻子:谭氏
弟弟:张九章(吉、明、曹三州刺史,鸿胪卿)
张九皋(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
儿子:张拯(伊阙令,加太子右赞善)
朋友:王昌龄(曾为张九龄手下)、王维
引用文献:
1. 许远贤. 张九龄.推动盛唐诗发展的关键人物.《韶关学院学报》, 2006
2. 廖瑜. “兴象玲珑”的诗境——略论张九龄诗歌之意境创造.《文教资料》, 2017
感谢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诸葛学堂”!
特别声明:此文为“诸葛学堂”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上一篇:张继·枫桥·寒山寺------谢锐
- 下一篇:禄山之死 建宁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