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3 07:03:42
阅读:


心忧天下,为国为民,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传统,自春秋始,一直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 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坚韧的生命力。张孝祥,还有一位又一位先贤,皆是今人之楷模


近读南宋状元张孝祥的传记,击节赞叹:心忧天下、胸襟坦荡的真正士大夫也!

张孝祥只活了短短的38岁,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幕,惟余光芒令后人畅想。


公元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这一年,他只有23岁。

当时宰相是秦桧,就是那个害死岳飞的大奸臣,他对新科状元很不满意,原因很简单:这个状元本来内定了他孙子秦埙。

他孙子本来能上,秦桧当时已当权十几年,权倾一时,以他奸滑手段,给孙子弄个状元当当,不难。但张孝祥实在太优秀了,《宋史·张孝祥传》说他从小就才华横溢,有神童之誉,“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宋高宗主持殿试,读了他的文章,连连叫好,钦定为状元。秦桧好梦一场空,对张孝祥说:“天下好事都让你占尽了!”满心失落之态,溢于言表。

接下来,秦桧更郁闷:秦桧奸党曹咏,也是一大权臣,为了拉拢张孝祥,要把女儿嫁给他。确实是攀龙附凤的好机会,但张孝祥“不答”,拒了。

但让秦桧一党恼羞成怒甚至恐惧的一幕,接踵而来:新科状元张孝祥刚走上仕途,就上疏为岳飞鸣冤,他说:“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大英雄死得这么惨,亲者痛仇者快,是国家的巨大损失,“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天下人都知道岳飞死得太冤,只是陛下被蒙蔽了(他这么写,其实是给皇帝面子)。岳飞的冤案,对世道人心的打击,实在太大,怎么办?“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要给岳飞恢复名誉,厚待其家人,这样,才能为英雄正名、凝聚大宋人心!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岳飞像(资料片)。


石破天惊!当时,距岳飞被害已经整整12年,秦桧一党已完成了对岳飞的污名化,“岳飞”二字不能提。天下人心中虽恨,却在重压之下,无人敢言。偏偏,张孝祥站出来了。

他的朋友劝他:锋芒太露,对你不是好事,要学会收敛啊。

张孝祥当即连发三问,可谓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

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

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

这三句反问,尽显中国古代读书人的风骨,也触及到了“学而优则仕”的终结目标: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北京国子监孔庙(资料片)。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道”,是中国士大夫的人生目标。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什么是道?道是包括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套价值体系,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对张孝祥来说,他追求并捍卫的“道”,就是岳飞的英名不应被玷污,英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崇。

可以预料,张孝祥为自己的锋芒付出了惨重代价。秦桧恨得牙痒痒的,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父亲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百般折磨。

但张孝祥没有屈服。士大夫精神的重要内涵,是甘愿“殉道”,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压力面前,在诱惑面前,要保持浩然之气,坚定自我选择。

幸好,老天有眼,秦桧没多久就死了,结束了恶贯满盈的一生。张祁给放了出来,张孝祥度过了人生第一个难关。


秦桧死了,大宋“杰青”张孝祥的苦日子就到头了?非也,非也。

他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的坎坷。他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靖康之耻”,是戳在南宋一朝读书人心头之上的刺,时时作疼,念念不忘。对金国是“战”还是“和”,也成了南宋官员最主要的政治分歧,主战与主和两派,矛盾尖锐。张孝祥终其一生,北望中原,渴望励精图治,恢复河山,他的诸多名篇,字字句句,无不大声疾呼:奋斗!奋斗!只要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

然而,萎靡不振的南宋气质,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一度春风得意,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火箭提拔,他官至中书舍人,为皇帝执笔代言,也就是说,成了皇帝的文字秘书,难免引起羡慕嫉妒恨。他遭人弹劾,被罢官,赋闲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国皇帝完颜亮挥军南下,来势汹汹,南宋朝廷大震,幸亏前线宋军有了采石矶大捷,金兵因此内讧,杀了完颜亮撤军。指挥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的,是张孝祥的好朋友,也是他同一年中进士的虞允文。

捷报传来,张孝祥激动万分,写下《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结尾“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传诵至今。

他跑到建康(南京),去拜访主战派重臣张浚,张浚是与岳飞同时代的名将,因为秦桧当道,他一直处于被贬状态,秦桧死了,他才复出。宴请众人时,张孝祥当席赋《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人慷慨激昂,张浚默默听着,突然一把推开面前案席,扭头回到内室。或许,老将想起了沦落敌人的中原父老,想起了壮志难酬的自己,想起了时光汹涌而过宝剑却开始生锈……

不久,张孝祥复官,辗转多地。南宋皇帝换成了孝宗赵眘,他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张浚向皇帝推荐张孝祥,称其“可负事任”。但张浚因部下不和,宋军溃败于符离集。看到军事失利,朝廷一帮软骨头又开始要议和。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可惜的是,有多少人能够像他这样进行士大夫式的坚持?

主和派宰相汤思退执掌了大权,张浚被罢黜,四个月后病逝。张孝祥被汤思退幕后指使人弹劾,再被罢官,主战派彻底失败。但议和何能维持局面?此后金兵又挑战端,宋军没有准备,连接溃败,汤思退以撤兵议和之罪被罢官,在贬谪途中忧悸而死。张孝祥又被启用,多地为官,却已心灰意冷,1169年,请辞获准,回乡退隐,绝意仕途。

值得一提的是,《宋史》中对张孝祥有这样的评价:

“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从这段话来说,貌似张孝祥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张浚与汤思退二人之间左右逢源。但事实是,张孝祥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因此被贬官数次。之所以“出入二人之门”,是因为汤思退是张孝祥中进士时的主考官,所谓“座师”,关系密切,但张孝祥跟张浚又走得很近,受他推荐,汤思退心胸狭隘,《宋史》载:“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旁人只看到张孝祥在汤思退、张浚之间奔走,以为取悦双方以利己,又哪知道他不顾个人名节一心只为国家的苦心与努力?


张孝祥是“靖康之耻”发生后5年出生的。他祖籍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父母因战乱逃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他在这里出生,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中状元的人,后人称他为“甬上第一状元”。

张孝祥出生时,父亲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他是在贫苦中成长,史称“奋起荒凉寂寞之乡”,从一个寒微子弟,到高中状元,绝对是励志故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确定科举制度后,到了北宋,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对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跟西方的贵族阶层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不是依靠家族血缘,而是靠自己的后天奋斗而跻身精英阶层。

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功名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人数的40%,而在唐朝这个比例只有15%。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

在宋朝,士大夫的地位很高,他们也很自信。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天下不能由皇帝一个人独治,天下只能由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哈佛中国史》写两宋一书,书名为《宋的转型:儒家统治的时代》,书中写道:

“当宋朝于960年建立的时候,门阀士族把持权力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取代他们在政府和管理部门中职位的官员,不再源于与生俱来的世袭特权阶层。现在的这些官员成了身份集团,而不再是世袭集团。“就思想和学术成就而言,11世纪时的宋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振奋也最令人鼓舞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的成就,是由一个精英团体——他们被称为‘士’或‘士大夫’——所缔造的,同时他们也定义了这个时代的含义。”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范仲淹铜质雕塑(资料片)。王建康 摄

由此可见,宋代士大夫爆棚的自信心,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张载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信,自尊,自强。

遥想当年,寒门子弟张孝祥一夕之间成了状元郎,怎不踌躇满志,以天下安泰为己任?他的能力确实很强,到江西抚州担任知府不久,治内的临川县驻军因军饷被克扣发生哗变,叛乱者占领了府库。在一干地方官员吓得纷纷跑路时,张孝祥展示了过人的才干与勇气:

他单人独骑,闯入乱军营地,先找到几个下级军官,说:“你们一定要犯上作乱的话,就请先杀了我这个太守。”几名军校哪敢动手,只得把原因归于军饷被克扣。张孝祥说:好,你们稳定手下,我来解决军饷。他飞速写下几封檄文,命人张贴各处,谕示:听从官府命令的,就地待命,可以不死。同时命人取府库中的银钱,发放给士兵,场面迅速得到控制。同时,他抓住组织哗变的几个骨干,当场斩首示众,一时全军震慑,自知有罪的士兵伏在地上,不敢仰视。哗变得以平息。

平定这一事件时,张孝祥尚不满30岁。

他在多地为官,政绩显赫,《宋史·张孝祥传》中颇多赞誉:

“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次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可见,无论是处理积案,还是扫黑除恶,无论是治理水患,还是廓清匪患……他都干得很出色。

遗憾的是,这样的杰出青年、优秀官员,却因官场倾轧而辞职归隐,旋即因中暑,急病而亡,年仅38岁。

听闻张孝祥的死讯,宋孝宗长叹:“用才不尽……”


张孝祥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籍曾写过“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等佳作。有一则轶事:张籍极度迷恋杜甫诗歌,曾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然后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朋友不解问,他回答说:吃了杜诗,就能写出和他一样的好诗了。

跟先祖相比,张孝祥对自己的才华无疑要自信得多,他对标的是苏轼,史载,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后人评价,张孝祥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张孝祥研究专家宛敏灏教授在《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这么评价张孝祥,除了卓越的政治能力外,“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的著名作家之一。”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他收获了无数粉丝,试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他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宋朝皇帝个个都是书法鉴赏高手,宋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宋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

遗憾的是,他只活了38岁;更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致力收复中原的战士,却跟辛弃疾一样,留给后世的身份,却是词人,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而不是挥戈北上收复河山的功勋……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安徽芜湖镜湖公园雪后景色。新华社发(孙炳春 摄)


张孝祥的道德学问,影响了很多人,他英年早逝时,史载:“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是啊,还有哪个人,能够在压力下奋起发问、振聋发聩:我中进士干什么?

心忧天下,为国为民,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传统,自春秋始,一直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坚韧的生命力。张孝祥,还有一位又一位先贤,皆是今人之楷模。

在今天的安徽芜湖,有一处名胜曰“镜湖”,原名陶塘,分东西两湖,水面达二百余亩,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名“镜湖”。镜湖由张孝祥当年“捐田百亩,汇而成湖”。斯人已逝久矣,精神却似这湖水,仍然泽被后人。

南宋状元张孝祥:读书、当官,是为了什么?|关山远

首发: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微信号xhmrdxw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