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9月,走在小巷里,阳光透过婆娑的树荫洒在脚下的路面,清清凉凉的风吹过来,仿佛置身世外。是否想过,在沈阳的街路上,也会有这样小清新的感受?9月1日,参加沈马配套活动“沈阳晚报公馆游”首发团朋友们的感受,即是如此。在沈阳晚报官方微信、沈阳晚报旅游规划师、这旮是沈阳三大公众号的征召下,所有来到沈马“公馆游”的童鞋,都带着即将开始探寻之旅的开心与期待。
早上八点半,南市场八卦街,首航就这样开始了……
瞬间“跳回”百年奉天商埠地
首站的八卦街,是“这旮是沈阳”群主、今天的现场导游小旮每次寻访的首选之地,因为,这里是沈阳的特色所在。被网络称为“中国最神秘街区”的八卦街,可是“网红”已久,传说中的“进去容易出来难”对于我们这些步行的寻访者来说并不明显,但对于开车的朋友来说很容易迷路。小旮在讲解之前,先展开了一张1927年的沈阳地图。“大家知道沈阳城现在的街路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和平区沈阳站附近的街路都是斜路比较多,并且路口多是斜交叉的?而在沈河区的多数街路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马路湾为什么叫马路湾?”这几个问题,把大家都问住了。
沈阳马路湾的名字,其实来自于沈阳在20世纪初城建规划混乱所至,沈阳站附近日本占领时期的奉天商埠地,马路多为平行或垂直于铁路建设,只有中山路和南一马路是辐射出去的。当年的中华路,日本占领称为千代田通,与沈阳老城延伸出来的十一纬路,形成奇怪的交角,仿佛马路出了一个弯一样,旧时期的沈阳人称之为“马路一拐弯”,后来称为“马路弯”,又因为“弯”在汉语里一般不能作为地名,之后又演变成“湾”了。
“在1902年左右,沈阳由于不平等条约被迫开埠。东至今大西边门,西至今和平大街,划定‘奉天商埠地’。奉天商埠地的历史就此开始,我们今天要探寻的就是位于奉天商埠地里的几处民国老建筑。”小旮开场就用民国时期的一张老地图,将大家拉回到那个年代,“奉天商埠地的很多街路就是以‘经、纬’来命名的,因为20世纪初国际刚刚通行了经线和纬线的地理标注方式,对于当时来说是相当时髦的事情。所以,当时用‘经、纬’命名的街路有几十条之多,但现在还沿用的只有十几条了。当年的奉天商埠地,各国领馆林立,各国商人云集,经历了很好的发展时期,成为沈阳老城和满铁附属地之间的衔接。张作霖主张并规划下的南市场、北市场,是奉天商埠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918年的南市场,以八卦街的形式出现,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
身边的街道 藏着深切而清晰的文化
“我们每天都会经过三经街的这座银行旧址,但你知道这座建筑在当年的奉天商埠地是做什么用的吗?”大家走到三经街十一纬路交叉口的原交通银行沈阳分行的时候,又被小旮问住了。但很快,大家就在门前的铭牌上找到了答案:汇丰银行驻奉天支行旧址。这里就是当年英国设立的汇丰银行奉天支行,用来满足大家的汇兑需求。“老的沈阳人,称这座大楼为七节大楼。当年在奉天商埠地里,这座高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也算是地标级的地方了。这座银行从1932年建成以来,一直是沈阳重要的金融机构,直到1941年英美对日宣战,汇丰银行才不得不退出沈阳。”其实,当年的历史,很可能就发生在你每天经过的街路的某栋建筑里。
在126中学总校区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一栋非常
漂亮的白色建筑。这就是被诸多126中学的毕业生称之为“大白楼”的张廷枢公馆旧址,一直以来,都是126中学校图书馆的所在地。以后,很有可能会作为126中学的校史陈列馆。“张廷枢将军呢,是张作相的儿子,当然,也就是张学良将军的‘发小’。这父子俩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是父一辈子一辈的至交。而且皇姑屯事件之后,张作相还是张作霖的托孤重臣,郭松龄反奉的时候,张作相父子当时正好驻防锦州,但是他们没能挡住郭松龄的攻击。后来,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廷枢一直主张抗日,而且与陕北红军来往密切。之后的西安事变里,张廷枢也不断斡旋。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北平病逝,年仅45岁。”位于七纬路四经街路口的这座公馆,在七纬路的墙外看着,也非常的漂亮,完全是一种欧洲风格的建筑,只是,因其在126中学的院子里,很少有人看到他的真容罢了。建筑的白色墙体,加上罗马柱等巴洛克风格的设计,令所有公馆游的参与者倾倒。
寻访过后的五经街,切都透着不一样
经过多个公馆的寻访,大家对沈阳的历史愈见清晰。五经街的一个小院子,这里是沈阳老司法局的所在地,现在是申扬律师事务所所用。当年的这里,是东北军的一位重要人物的公馆,他就是于学忠将军。“其实当年的东北军,在张学良将军戒毒,还有在北京驻扎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东北军的首领就是这位于学忠将军,他,其实是东北军的影子统帅。当年东北沦陷后,于将军退入关内,一直在关注抗战,西安事变后更是投入抗战第一线。”其实于学忠将军的公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低调的,一栋二层的黄色小楼,如果你在经过五经街公安医院附近的时候,很容易不经意地与它擦肩而过。
在经过大半天的寻访之后,大家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还没逛够”,想再接着把八一公园附近的商埠地领馆区和老北市再逛一逛,但是,无奈时间太长、路线也不近,只能以后再找机会去逛了。公馆游首航行将结束的时候,很多人对本报的“公馆游”项目还是给了很高评价的,并且表示,再有活动“还想参加”。有一位姓苏的阿姨对小旮说:“以前没听你讲解,还真不知道咱沈阳还有这么老多有文化、有层次、有故事的地方,今天走这一趟真受益匪浅,感觉再看五经街跟原来都不一样了。”是啊,听过沈阳更多历史,很可能吹来的风都感觉轻柔了,原本熟悉的街道,可能都透着文化和历史的气息。整个沈阳,仿佛都会变得不一样。
“沈阳晚报公馆游”绝不会只此一次,以后,我们还会更多的“再出发”,最接近的一次,就是9月8日的第二次活动。由于更临近“沈阳马拉松”开赛的日子,活动将更多邀请外地的马拉松跑友加入活动,向更多的外地朋友,展示一个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风韵的沈阳城。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冯峻 摄影记者 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