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管火柴叫洋火,这是因为当时很多日用品都来自国外,因此会在之前加个洋字来表示。这种习惯并非近代才有。古人就将从海外传进来的花木称谓海,比如海棠、海枣等。
海,从水,每声,从金文到楷书,海的字形基本没有变化。《说文解字》言:“海,天池也,以纳百川。”天池,即言海之大。古人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呈现向东流的态势,海,就是百川会聚之处。在古人看来,海已经是他们所见的最大的水域了,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视野的拓展,人们见到更为广阔的水域,海便后来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域了。
古人诗文中的海,是各有各的风采。《庄子·秋水》写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结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然领悟到海的宽广与自己的渺小。北海若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三万里河东入海呐,大江大河滔滔东流,汇入大海,何其壮观,何其辽阔。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看到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面浩渺,辽阔苍茫,看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掩藏在海面之下的,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着。看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宇宙廓落无垠,茫茫大海恰与天相接,似乎托举着日月星汉,有着一片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可是面对这样的大海,依然有人努力去做看似不可能的事。如精卫填海,如张生煮海。煮海,一者指煮海为盐,古代沿海地带煮海水为盐,他们踏波炼海,取海水,支起锅,用柴火煮熬出盐粒,这之中,是无数辛劳与汗水,是无数坚持与无畏。一者则是指煮沸海水。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张生煮海的故事,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就是这个故事的演绎,故事中,张羽与龙女琼莲相爱,龙王阻拦,张羽得仙姑所赠银锅等宝物,煮沸大海,龙王无奈,遂使两人成婚。在这部剧中,有着不少对大海的描述,如“海水汹汹,晚风微送,兼天涌。”“黑弥漫水容沧海宽,高崪峍山势昆仑大。明滴溜冰轮出海角,光灿烂红口转山崖。这日月往来,只山海依然在,弥八方,遍九垓。问甚么河汉江淮,是水呵,都归大海。”可见海的无边无际和壮观,由此也就更加烘托出主人公用小小的锅煮海的神通了。
海大,因此海又可引申为大的意思,凡大之物皆可谓海,这就有了称大碗为海碗、称大酒量为海量的说法。而某些聚的数量多而范围广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用海来表示,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如宦海风波实饱经。而人的很多情感也可用海来比拟,如“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海不厌深,相思又何尝不是。而“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又恨又爱的情感矛盾在于,愈是恨,愈是思念炽烈,是故即便深沉如大海,也终不如女子的相思情深。
汉代扬雄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人生在世,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好,做人也好,都应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也当都如海一样,海纳百川。(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