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先锋书店的讲稿
很高兴来到先锋书店,也很感谢读者朋友们。我的新书《岛屿之书》是个自选集,书里的内容都是与海岛有关的。在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国家面积极为广阔,正因为大,才容易忽略掉“小”,其实在东南沿海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小岛,这些岛可能特别小,甚至在地图都难以看到它的影子,它或许连一个点的位置都占不到。比如海南岛、台湾这种较大的岛。更多的岛只是一个乡镇,有的小岛上面只有几个村庄,还有的无人岛只是海中的石堆。
海岛恰恰是被忽略的。我们怎么来看这些海岛?海岛有时候在我们身边不远处,却照样也可以对它们一无所知。海岛上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看了之后就觉得新奇,这是在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海岛是与我们平行的空间。《岛屿之书》是通过走访,在海上航行,登岛亲历,经过了许多年,陆续积累了这些文字。
我本人也是来自海岛,我出生在青岛胶州湾内的一个小岛,岛的名字叫做红岛。原先是个孤岛,四面都是海水环绕,后来岛的北面淤积起来,通了公路,所以它又变成了半岛,真有些苍海沧田的意味了。一直到上大学,才离开这个岛,进入内陆,海岛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但只有我知道。
记得加拿大的作家爱丽丝·门罗在一个小镇上,自己在那儿写作。在那个小镇,据说有不少这样的写作者,门罗的邻居中有一个老者,在家里写作多年,后来有人就问他:门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你们之间熟不熟?那个老人摇摇头说:不熟悉,从来没有过交流。那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岛。他这话虽说得平静,却是一种精神独立而又自足的状态,没有几个人能达到。所以,今天就用了这句话作为题目。
我今天想说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岛屿的图像史”,通过展示古代岛屿的图像,来呈现岛屿的基本特征。第二个就叫“不为人知的所在”,岛屿从空间上来讲是非常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它的内部有什么秘密呢?第三个问题,说说“岛屿作为文本”,为什么岛屿能成为文学的题材。第四个问题是“内化为个体精神”,海岛人自带一种海洋性格,由地理属性到人的精神,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我们先来看一些岛屿的图像。古人绘制地图跟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古人做图更接近原貌,像是山水画,立体的、透视的。而我们现在看的电子地图,比如我们手机上常用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从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与古人的地图相比较,当下的地图是更精准了,但却失掉了人文的内核。
来看这样几个例子,这是刊刻于十四世纪的《琉球国图》,琉球曾叫做“中山国”,明朝还册封过中山国的国王,后被日本占去,改称琉球。作为一个海岛,岛上有什么东西呢?有弯曲的城墙,还有居于中央的城堡。这是其主岛,周围散落的小岛都是附庸,四周蓝色部分的是大海。从图上看,我们不知它在地球仪上是怎样一个坐标,我们只看到这样一个岛,单独的一个区域。
金山岛是比较典型的古代岛屿模式,这个岛位于长江下游的镇江,如果说它是一个海岛,可能牵强一些。但是它比较靠近于内陆,又是一处胜景,历代画家对它的描摹较多,留下许多图像资料,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古代海岛的一个窗口。
金山岛存在纵向的分层,最底下是海水,再往上是岛屿的基座,房屋密布。金山上有大量的佛寺,《白蛇传》里面的水漫金山的桥段就是发生在这儿。岛屿的最顶端有一座塔,是压制海潮的。古人认为在岛的最高点筑造一座塔,海水就不会淹没岛屿,这叫做镇海塔,就能把海浪给镇住。
当然了,金山岛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岛屿结构,它完全被建筑覆盖,偶尔能看到一些植被,但是它的山体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这是金山岛在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根据刚才的对比,还是有些差异,照片里那个塔的位置发生了偏移,更多的位置则让给了近景中的船和水。寺庙还是同样密集。
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一个岛屿,当时叫做钓鱼屿,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钓鱼岛。钓鱼岛以及其周围的海岛形状是什么样的?画面中大部分是大海的波涛,海岛就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高山,或者说是礁石。如果我们在海上航行,看到突然出现的岛屿,我们会看到,它确实是山的形状,所以它才能露出水面,成为岛屿。如果它是平原,随时会被海水淹没了,形不成岛屿。岛屿一般就是突出的、冒尖的,有着超拔的精神格局。滚滚波涛之中冒出来的一个个山体,成就了岛屿奇观。所以古代又把海岛称作“山岛”,岛屿两个字,都带有山字边。
这是我手绘的一幅《海岛图》,放在《岛屿之书》的最末页,是可以拉伸展开的长图。这幅图没有参照哪一个特定的海岛,只是按照古代岛屿的一般特征来虚构出一个岛屿。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最底下是海水,这里面还有一条渔船漂浮在波浪之间,再往上就是岩石的基地,岛上又有溪流。靠近海岸处有一片居住区,再往上就是裸露的山石,山腰里有一座庙,是天妃庙,天妃就是中国古代的海神妈祖,山脚有一座龙王庙。海岛的最顶端,同样是一个镇海塔。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岛屿的空间,以及空间内部的纵向分层,古人对于岛屿的认识,应该是非常直观,而且又非常写实的。
岛屿是不为人知的所在。海岛因为有大海的阻隔,我们很少上去过,除非我们为了一个特别的目的,或者说下定很大的决心才能走一趟。在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之外,还有这样一些平行的空间,这本身就是非常奇特的。不少岛屿都远离大陆,远到根本无法和国家形成区划图,这个就好比太平洋里有一些岛屿,在太平洋的深处,它离任何一块大陆可能都是非常远,都要有几万公里这么远。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被略去不提,只是偶尔出现在地图中。它们被框进一个小框,蜷缩在整张地图的角落,有自己单独的比例尺,可就是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
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爪哇,爪哇我们现在知道,在东南亚。明清时人们认为爪哇是当时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地图,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刊刻的《山海舆地全图》,因为绘图技术的限制和地理知识的欠缺,地图的绘制者把爪哇画在靠近南极洲的地方。所以说在这种明清的小说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比如《金瓶梅》中有这么一句:“实在一惊,魂都丢掉爪哇国去了。”为何不说丢到别的地方去,而偏偏丢到爪哇国?因为当时人们就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人的肉身难以抵达,只有魂魄才能飞到。海岛曾经承担着最为遥远的想象,这是世界的终极之处。
刊刻于十五世纪的《四海总图》是在古代罕见的圆形地图,中心地带的大块陆地是中原王朝,当然它的形状不准确。中原大陆外边被一圈海洋包围。海洋里面这些红色的小圈都是岛屿。古人认为这些就是《山海经》里面神奇古怪的国家,是一些海外的岛国。或是出于中原对外邦的歧视,因海外岛民在身体上都有某种畸变,比如一目国,国人只有一只眼,还有三身国,就是三头六臂的那种人。还有无肠国,这个国家的人是没有肠子的,吃了东西马上就会排出来。这些岛国按照《山海经》的记载都是在几万里之外的,反正也没有人看见过,这个位置随便标一下就可以了,古人的地理观念极为混沌。
再来看一幅图,与前面的都不一样,这是在黄龙岛的卫星图,黄龙岛在图中是不规则的一个平面,它周围的蓝色即是海。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看不出什么信息,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岛屿在那。如果把它放在一张中国地图里,这个岛屿是位于浙江的东部。但是它离我们江苏也是比较近的。在历史上,黄龙岛北面属于江苏,南面属于浙江,中间由一条山岭隔开。据说当初国民党在抓壮丁的时候,先是从江苏开始抓,先抓岛的北部,于是这个岛的北部的这些男丁就翻过中间这座山逃到了南岛。后来开始抓浙江的人了,他们又翻过了这个山岭逃到了北岛,这曾经是一座自行分裂的小岛。
下一个问题就是岛屿作为文本。作为一个农业的国家,国人对海洋不甚了然,但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已有涉及到岛屿的,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在望海的时候,看到了海岛,他非常敏锐,称海岛为山岛,这种观感跟我们现在的观感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了,他只是观,也体现出了我们古代对海洋的一种态度,我们往往不是融入在其中,也不是闯入海洋之内,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更多的是观,是远远地看,疏理和隔膜尽在一个“观”字中。
神话也在岛屿文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选了三个比较典型的神话之岛,第一个就是蓬莱。蓬莱在古代神话中地位显赫,人们认为海外有三座仙山,第一个就是蓬莱,第二个叫瀛州,第三叫方丈。秦始皇派徐福入东海去寻找仙药,目的地就是蓬莱。这是明代《三才图会》中的蓬莱山图,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有一根石柱凌空撑起了一座岛屿,岛屿顶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神仙洞府。在现实当中,这种结构是不存在的。在蓬莱的周围,日月星辰旋转,彭兰俨然是世界的中心,岛上居住了无数的仙人。
再一个叫做沙门岛,这是出现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的故事。沙门岛现在在哪里?就是在山东的庙岛,它在渤海里。在这个岛上曾有很多佛寺,僧人又称沙门,所以叫沙门岛。故事的主人公是个书生,姓张。张生在沙门岛上读书,寄居在一个石佛寺,他夜里弹琴,被海里的东海龙王的龙女听到了,然后他俩发生了感情,但是龙王不同意,龙王认为龙和人不能相恋,然后就把龙女夺回去了。张生因为他是一个凡人,无力反抗。这时候有一个仙姑登场了,仙姑是秦始皇的一个宫女,秦灭亡后她就入山了,在无意当中遇到了仙人,修成了神仙。仙姑送给张生一件宝贝,什么宝贝呢?就是这个鼎,他告诉张生,把海水舀到鼎里面,然后点燃树枝来烧鼎里的水,海水就会随之沸腾。结果张生照做,海水果然就冒泡了,好多鱼虾就给煮熟了,这时候龙王在龙宫里头坐不住了,龙王爷被烫得浑身都是泡,最后他就不得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这是非常典型的凡人战胜海洋力量的故事。
第三个叫做星儿石(岛),这是我从县志里找出的一幅图。星儿石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这块陨石直接插在海滩里,岛上所有的人都梦见了这块石头从天而降,大家惊醒的时候觉得地动山摇,到海边去一看,还真有陨石落下来,陨石周围的海水沸腾,附近的鱼虾都煮熟了。现在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感应神话,人们都梦到陨石从天而降,化作岛屿,醒来之后,人们互相交流这个梦境,发现大家居然做的是同一个梦。
古代海岛的神话,既有连秦始皇都相信的蓬莱仙岛,也有这种张生煮海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星儿石提供的地方经验。海岛自有其神秘之处。
岛屿空间虽然闭塞,却可以成为文学的样本。岛屿更像一个舞台,一些情节,一些荒谬的事情在岛屿的空间中无处躲藏,甚至会被无限放大,岛屿上的世界扑面而来。从岛屿来观察整个世界,就会看得更清楚。
岛屿还可以内化为个体精神。岛屿它自带一种海洋性格,海洋跟内陆是不同的,内陆更多的是农业区,有一种农耕的性格。通过两个不同的歌谣来比较一下,农民在生产生活当中经常使用《二十四节气歌》,这是一年的时间,一年的维度。农民的时间单位是以年来计量的,春种秋收冬藏,冬天就是不干活了,很舒服了。围在炉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秋天的果实。海洋渔业是不一样的,渔民背诵着《潮水歌诀》,潮水是以日为单位,因为每天的潮水涨和落的时间是不同的,渔夫根据这个潮水涨和落的时间来决定出海的时间,每天的时刻都是不同的。农夫是按年过,而渔夫是按天过,这也使农夫在思想上比较保守,而渔夫可能相对就要灵活一些,因为他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新情况。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观念的巨大差异。
我曾经看到一幅作品,忘记了作者是谁,用它来概括我的《岛屿之书》是比较准确的,这一本打开的书,这本书浮在海上,书里面夹了彩色纸条的记号,书页被撕成了不规则的形状,更像岛屿地形的等高线,一层一层叠加起来。书页中有立起来的工厂,烟囱冒着烟,还有房屋,以及起伏的山峦,岛屿中央还有这样一家人,父亲母亲,还有一个孩子,这让我想起了自身的来处。把岛屿本身看作一本书,我来书写它,读者来读它,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