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为统治者来自满族,所以历代清朝皇帝,一方面对汉臣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另一方面树立一个汉臣标榜。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汉臣青史留名,如清朝开国之范文程、康熙朝的陈廷敬、雍正朝的张廷玉、乾隆朝的刘统勋等。到了晚清时期,因为朝廷急需用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崛起,更显汉臣力量之强大。但在清朝历史上,配享太庙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当年张廷玉再三恳求退休,乾隆终于答应,张廷玉:有件事,您不能忘!这句话惹怒乾隆,张廷玉厄运从此开始。
平心而论,张廷玉才华出众,又是官二代,刚刚入仕途,就得到康熙的重视。张廷玉第一次参加科举会试,就中了进士,因为根正苗红,被康熙重用。到了康熙晚年,张廷玉担任礼部侍郎,兼任经筵讲官,康熙的圣旨,大多出自张廷玉之手。康熙曾夸张廷玉:才思敏捷,是有大才。
雍正登基后,张廷玉为人谨慎,张英(张廷玉之父)又曾是雍正的老师,所以张廷玉颇受雍正宠信。当时雍正身边有两位大臣颇为得力,一人是马齐(满),另一人就是张廷玉(汉)。雍正七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是第一位进入军机处的汉臣。到了雍正后期,张廷玉和鄂尔泰搭档,总领上书房,张廷玉事无巨细,谨小慎微,鄂尔泰做事果断,二人搭档,堪称雍正的“房谋杜断”。
《清史稿》记载,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可见张廷玉起早贪黑,鞠躬尽瘁,都在为雍正服务。所以,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重,召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肱股之臣前来,当众留下遗诏:
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其实,雍正让张廷玉和鄂尔泰配享太庙,一方面是肯定二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能用心辅佐乾隆。乾隆继位后,张廷玉和鄂尔泰把持朝政,满汉派阵营对立,威胁到了乾隆的皇权。乾隆不得不扶持讷亲、傅恒等新贵。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按照雍正遗诏,鄂尔泰配享太庙,荣光无限。但鄂尔泰之死,加速了张廷玉的厄运,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开始屡屡暗示对张廷玉的不满意。乾隆十三年,张廷玉第一次上书乾隆,祈求致仕(退休),乾隆在圣旨上说: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的意思是,你这么大功劳,是先帝看重的人,将来是要配享太庙的,哪能归老田园(必须鞠躬尽瘁,死在任上才好)。此时张廷玉已经感觉到乾隆对自己的厌恶,第二年刚过完年,张廷玉又上书恳求退休,乾隆仍旧不同意。张廷玉不得不亲自恳求,说自己已经是78岁的老朽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为大清辛苦了一辈子,希望乾隆能够可怜他,让他退休。张廷玉说的涕泗横流,乾隆被逼到这个份上,终于答应张廷玉退休回桐城老家。
按理说,张廷玉只要磕头谢恩,就可以衣锦还乡。可张廷玉对乾隆不放心,磕过头后,他要提醒乾隆一件事,让乾隆千万别忘了。张廷玉说: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乞上一言为券。
这句话翻译一下:“雍正(世宗)爷的遗诏,让我配像太庙,我担心死后不能获得这样的恩典,所以想请皇上(乾隆)给我一句准话。”乾隆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张廷玉有三点问题,第一,拿先帝来压自己,倚老卖老。第二,不信任自己,先帝既然答应的事情,我岂有不承认的。第三,张廷玉贪图身后名声,临走前甩这句话,简直是老糊涂了。这样的“老贼”,不能饶!
最为可气的是,第二天,乾隆下明旨准允张廷玉退休,张廷玉竟然派儿子前去谢恩,这种大事,不管自己年龄多大,都应该自己亲自去的。因为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见皇帝。乾隆觉得,张廷玉的架子太大了。怒斥张廷玉亲自来谢恩,张廷玉颜面扫地,不得不亲自去见乾隆。
张廷玉回到桐城后,因为亲家出事,被乾隆牵连,乾隆不仅收回了他所有的皇家赏赐,还抄了张廷玉的家。张廷玉活了83岁,晚节不保,郁郁而终。乾隆念其有功,终于将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虽然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功劳也颇受历史认可,可这配享太庙之路,实在辛酸。
- 上一篇:岭南诗人张维屏的红楼梦情结
- 下一篇:苏秦是怎么死的?苏秦和张仪谁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