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橘,就会想起屈原的《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盛景尽在,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其诗文如下:
感遇十二首·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诗人开头以饱满的热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景图,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丹橘生于南国,又是果树中的上品,一个"犹"字, 颂扬橘树经得起风霜考验,终冬常绿。一如屈子《橘颂》中一样,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在这里,诗人不仅写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着意一片“绿林”,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生动。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诗人采用设问(即自问自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别致有味,诗人以此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犹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岁寒心”一语双关,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以嘉宾,奈何重山阻隔。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诗人叹惜丹橘之命运和遭遇,感悟出: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些遭遇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此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栽种桃李,橘树难道就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这首诗为唐朝张九龄所写,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全诗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桃李媚时,丹橘茂盛;桃李凋落时,丹橘却依旧凌寒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世人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