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
是地道的济南人。
他关心民瘼,热爱家乡,
对家乡的泉水充满深情。
他的诗文中,
也有许多是歌颂家乡的泉湖山水的。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历城(今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因看到元朝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他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他毅然散尽家财,星夜兼程奔赴任所。到任才四个月,便因劳累过度而卒于任上。他死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百姓,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深为权臣所忌恨。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罗织罪名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自己犯颜直谏,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
张养浩归隐老家后,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他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参与朝廷政事。然而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曾六下诏书,张养浩均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但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为由,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应命,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兼程奔赴任所。赴官途中,他目睹灾民惨状,深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意绪苍凉的怀古散曲,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他到任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四个月内,“未尝家居,止宿官署”,夜以继日,拯民于水火,终因年高体弱,劳累过度,病逝于任所。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纷纷“树石刊颂”他的功德。(《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位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他感受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这一时期他写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他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踞船头,放声高歌:“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时而登上华不注山,领略“苍烟万顷插孤岑”“翠刃剚云天倚剑”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的动人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喷涌泉水……他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都写进了诗文之中。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词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他的作品,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和诗文集《归田类稿》传世。
张养浩描写家乡山水的诗中,有两首著名的写趵突泉诗。由于他对趵突泉非常熟悉,因而描写也特别生动、逼真。他的一首《趵突泉》诗是这样写的: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诗中,作者来到趵突泉边,眼前的景象令他惊叹,也感到振奋。只见那泉水喷出三尺多高,浪花如雪,吼声如雷,日日夜夜,四季不绝。泉水这样不停地喷涌,真让人担心会把相连的东海水也给漏尽了;而泉涛拍岸,又仿佛要把石岸摧垮。每当来到这里,便感到心胸开阔,逸兴遄飞,直到天黑时仍流连忘返。诗人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他对泉的痴迷之情,生动地表现了趵突泉的豪迈气势和诱人的魅力。
他的另一首《趵突泉》诗,则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现趵突泉的神秘莫测和豪迈气势的: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声,
云胡在坦夷,起立若纷争。
无乃沧海穴,泄漏元气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风涛惊。
诗人面对趵突泉的神秘莫测,试图作出自己的解释:为什么在平地上,趵突泉水能竞相喷涌呢?莫非这是直通大海的地穴,把大海的元气给泄漏了。不然就是有鬼怪在里面,激起惊涛骇浪……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推测是荒诞的,但从这一想象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趵突泉的雄壮气势和神秘莫测。
作者:戴永夏
部分图片:照相的老King、捕鱼达人007、大明湖畔的少帮主
来源:济南明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