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苍劲走龙蛇
作者:杨喜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带回了西瓜、番茄(西红柿)、葡萄等众多水果,才使今天我们的餐桌上丰富了起来。在大唐盛世时期,葡萄美酒已经出现,并且成为被推崇的美味。但是作为葡萄,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达官贵人的果盘里并没有出现。查看历史资料,最早在画面中出现葡萄的应该是南宋林椿画的小纨扇《葡萄草虫图》。也就是说,至晚从南宋开始,葡萄就已经出现在画面上,成为中国画家喜欢的题材。历代著名画家也都有以葡萄为主题的作品,他们不断地对这个题材进行自己的探索,并渐渐显现出个人不同的风格。南宋林椿的写实,明代徐文长的狂放,清末吴昌硕的古拙,民国齐白石的率真,潘天寿的清新,都从不同角度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在今天,更是有许多画家画葡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无论从历史发展轴上纵向观察,还是从当代地域轴上横向观察,这些葡萄作品都具备了几个基本要素,那就是:叶,藤,果。这也是葡萄自身所具有的主体形象。
然而有一位画家,却在众多画葡萄的名家中,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的画苍润潇洒,清新有度,既表现出了葡萄果实的玲珑剔透,又画出了藤条的古朴苍劲。而,却舍弃了对于葡萄叶的表现。要知道,很多画家醉心的就是画葡萄叶。没有了叶子的葡萄,该以一种什么形象出现呢?
画家杨立祖,北京大兴人,早年受教于白雪石、王培东、付家宝、杨达林等诸家,从传统入手,融汇中西,题材大多表现太行山、黄土高坡,以及燕山等北方乡土人情,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主要以山水画为主。近些年,兴趣转向了对水墨葡萄的探索,在不断地实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他的葡萄果实串串,倒挂枝头,错落低垂,形象生动,风格疏放,具有徐文长的写意花卉风格。
在杨立祖的葡萄作品中,我特别欣赏几幅没有叶子的画作。在花鸟画中,只画果实不画叶子,如表现秋后的柿子树,有的只画枝头挂着的几枚红柿;表现葡萄丰收,用果篮或瓷盘来装累累硕果也是有的。但是,表现还在枝条上的葡萄却不画叶子,杨立祖是第一人。
经过反复的磨练,杨立祖的葡萄已经晶莹剔透、弹指可破,连结这些果实的藤条愈发显得苍老干涩。鲜嫩欲滴的果实与历尽沧桑的藤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之画面结构布局的精巧,使画作达到了艺术的巨大张力。这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叶子,依然不失画面的美学价值。正是在这种探索中,他的艺术表现理念已经形成:“何须添绿叶,且看走龙蛇”。
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意趣。画家的功力就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笔墨可以互补,使画面更具质感。杨立祖画的无叶葡萄,给自己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整幅国画几乎没有表现墨趣的空间,全部是行笔的线条,有一点儿生硬的笔触都会暴露无遗。杨立祖的笔力以臻完善,成熟老道,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滑而不浮,涩而不滞,具有中国书法之美。而墨韵的变化,被缩小在一颗果实的刻画上。闻一多在评价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说这是“戴着镣铐舞蹈”。在一颗葡萄粒儿上表现墨色的变化,又何尝不是这样?而在一串串果实上表现出这些变化,就使这些葡萄五彩斑斓,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勇气与探索的精神,才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杨立祖先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结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是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北京南海画院画师。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特级书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相信杨立祖的无叶葡萄画,在中国花鸟画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芭,必将得到更多人的赞赏。
杨立祖老师作品
画家杨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