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杰出的外交家、伟大的探险家、著名的探险家、勇敢的将军、东方的哥伦布、军事情报人员等等。当我们强行把这些附加的词汇粘在张骞身上并形成固定认知时,似乎忘了公元前139年那位从长安出发的使团首领还是一位鲜衣怒马的少年。抛开累赘似的形容,这位少年的出使到底有产生了哪些作用?本文将为您揭示。
出发前,张骞并不知道再次踏进长安已经是十三年后了。在此之前,他不过是皇帝跟前月俸600石的众多郎官之一,可当他归来时,已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
大月氏,这个在公元前177年被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的部族,迁到了哪里?是他要寻找的答案。联和他们反击匈奴,是武帝交给他的政治使命。他的出使,只是武帝大一统事业的试探。这步闲棋能否走活?武帝心里没底,毕竟匈奴人此时已经控制了西域。他选择联合大月氏,可能仍是对汉兴六十年来匈强汉弱的局面心有余悸。
果然,张骞刚出陇西,就被匈奴扣留了。同唐蒙、严助的顺利相比,张骞的历程惊险多了。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他没心思考虑,此时他正被匈奴人压往王庭。当时在位的军臣单于并没有杀他,可能是他的副使堂邑父这位忠心的胡人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军臣单于习惯了匈奴在东亚秩序的主导地位,没有在意他们。总之,张骞没有死,而是被送回匈奴右翼(西方)——他被扣留的地方。为什么被送回?我猜想,可能与当时匈奴联盟国家的制度有关,人是在西方被抓的,应该属于西方匈奴王的“战利品”。我们观察匈奴国家的构成,需要区分统治族群和被统治族群。军臣单于这么做,可能是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然而,被遣回西方,为张骞出逃提供了地理方便。而汉朝一边,久等不归的武帝已经挣脱了祖母的束缚,他不在等待张骞的消息,在公元前133年,设谋马邑,正是开启他的抗匈事业。马邑之谋失败后,又在公元前129年派卫青、公孙贺、李广分三路出击匈奴。祖国的正面出击,也为张骞逃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趁匈奴不备,张骞带着使团仅剩的副使堂邑父以及胡人血统的妻子踏上了继续寻找大月氏的路。
没有匈奴人的限制,他很快找到了大月氏。万万没想到,大月氏不惦记报仇了。在匈强汉弱的局面下,我们不能怪它。没有哪个小国会贸然挑战霸主,纵使他们之间有亡国之恨。也没有哪个尾巴国会为挑战者背书。在国际格局里,强权代表了正义,只有在行动和军事中证明自己是强者,才会有人跟随你。无法说服大月氏的张骞,黯然返回。虽然归途中又被扣留,但他已经有了十多年的逃跑经验,很快到了长安。
对长安的武帝来说,甚至对此时的汉帝国来说,能不能联合大月氏已经不重要了,张骞能活着回来,这股勇者无惧的精神,足以让帝国振奋和沸腾。
归来后的张骞,除了报告自己的见闻,还向武帝提出了从西南方绕过匈奴和西域小国接触的策略。这样,他又带着使团出发了。
从西南方向绕过匈奴的策略失败了,但滇国等地方的发现,却扩大了汉帝国的西南边疆。从西南回来了,公元前221年,他依靠自己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知识帮助霍去病成功地把匈奴赶出河西走廊,但受李广的牵连被削职在家。
武帝以军法处置他是为了维护军队纪律,被削职的张骞被没有闲下来,武帝仍需要他的见闻与经验来帮助自己复仇匈奴。霍去病虽然军事上赶走了匈奴,但如何才能巩固河西走廊并靠这条路来维护和西域小国的交往仍是武帝的心头大事。这时,张骞想到了乌孙,一个敢和匈奴叫板的小国。于是,他又出发了,结果仍是失败。但这个策略,却被武帝及其后来者不断继承。从乌孙回来不久,张骞就死了。相比于他的生年、他第一次出使的时间,这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公元前114年。
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张骞带给了我们什么?
《史记大宛列传》称他的出使是“凿空”之举。张骞并不是第一个走在西域路上的人,为什么他是第一位被铭记的人?显然,“凿空”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开通西域道,而是强调汉朝与西域互通使节始于张骞。《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郑吉是汉朝第一位西域都护。张骞的最大功绩是把河西走廊从西域的概念中析出。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发自张骞,此后班超凭借36个人定西域,也是承其余惠。他的出使,也激励着一位又一位后来者。
作为外交使节,张骞是失败的;作为地理学家,张骞除了回来的报告,也没写出专门的著作;那是什么支撑了张骞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一个强大的汉朝,一个主导东亚秩序的大汉。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反击匈奴事业的一部分。反击匈奴的意义,除了把匈奴打到姓刘、打跑到欧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西域的归属以及获得东亚秩序的主导权才是最实在的。西域三十六国的归顺,葡萄胡椒等水果的传入,不过是副产品。重要的是,打出了汉民族的精气神。我们要做第一、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要做大哥,这种意识永远地留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纵然有分裂和战乱,纵然有屈辱与失败,但我们总能够站起来。
是什么力量缔造了大汉雄风?我的回答是少年。汉武帝少年即位,张骞少年出使,桑弘羊少年入宫,霍去病少年领兵,以及那些征战沙场的少年兵士。这股少年力量,不同于徐福东渡的求仙思想,也不同于玄奘西游的宗教力量,后世只有郑和下西洋近之,可惜国家没能持续经营。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保持这股朝气蓬勃的进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