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水果,以其美味的口感,超高的营养价值被大众所喜爱。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进行葡萄栽培的国家之一。葡萄种植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诗经》是最早出现“葡萄”的文字记载:
“六月食郁及薁”
但是,这里的葡萄“薁”是一种野生的葡萄品种,并不是我们今天认知范畴里的欧洲“葡萄”。
据史料记载,真正的葡萄种植是在先秦时期开始在西域传播,西汉时传入中原。
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它是由汉武帝时期的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的。
那么葡萄到底是不是他带回来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瞻仰一下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履历。
1.曲折的出使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合西域诸国共抗匈奴,公开招募使者团出使西域。
时任宫中郎官的张骞应募出使。
他与使者团一百多个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未曾想路过匈奴时被俘虏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被俘十年后成功逃脱。
逃脱后的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毅然决然地继续西行。接连出使了大宛、康居、大月氏,最后到达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启程返朝。
有了十年俘虏经历的张骞,为了避免被匈奴再次发现,改变了归程路线,企图依靠南山的遮掩,躲过匈奴的眼线。
但倒霉的是,他再次被匈奴俘虏,又被关押了一年之久。
公元前126,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抓住这个天赐良机逃了出来。
时隔十三年,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汉朝。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这些年在西域看到的情况。
汇报结束后,他被授以太中大夫一职。
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本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抗匈奴的军事战略意图,却意外促进了各国与汉的贸易交流,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这无疑是一项异常卓越的贡献,被后世人称道至今。
称道归称道,那葡萄是不是他带进来的呢?
张骞从西域归来时再遭匈奴俘虏,被囚禁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趁匈奴内乱才得以逃脱。
要带着那些植物的种子,躲过重重搜查安全带回汉朝,这是个难题。
葡萄由他带回的可能微乎其微。
那么不是他,又是谁呢?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李广利征大宛胜利后,“蒲陶”、“苜蓿”的种子由汉使带回汉朝。
也就是说,葡萄等物种的传入,事实上是李广利远征的胜利成果。
这么看,将葡萄的传入归在他的名下才是名正言顺的。
可是为何后世人对《汉书》明确记载的信息熟视无睹,非要将功劳挪给张骞呢?
这得从李广利的人生履历说起,这也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2.“才不配位”的悲剧人生
汉武帝后宫中那个倾国倾城的李夫人,除了有个哥哥李延年,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就是李广利。
李夫人死前进行的那波“不相见”的天才操作,果然令汉武帝对她刻骨铭心。在她死后,不仅把她的画像挂在甘泉宫时常追思缅怀,居然还为她做了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爱屋及乌,汉武帝把对李夫人的深情厚谊转嫁给了她的家人。
李延年、李广利、李季三兄弟一跃成为大汉朝的新贵。
尤其是李广利,深得汉武帝的宠信。
公元前104年,李广利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
但因他资质平庸,指挥才能低下,虽然勉强取胜,却折损了大批兵将。
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97年这段时间内,李广利又多次出征匈奴,皆是损兵折将、战果平庸。
这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李广利内心充满了不安。
在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他便将目光转向了外甥昌邑王刘髆。若是外甥将来当了皇帝,他这个舅舅的地位权势就彻底牢靠了!
于是,他暗中与宰相刘屈氂密谋推立刘髆为储君。
不幸的是,事情被汉武帝发现了,刘屈氂被腰斩于市。李家除了李广利在外征讨匈奴,一家老小全被汉武帝下狱。
得到消息的李广利想要以功抵罪,急于求胜,屡屡做出错误战略指挥,以致兵败匈奴。
走投无路的李广利顺势投降了匈奴,他远在汉朝的家小悉数被斩。
李广利这样的形象,无论在朝堂还是民间,都算得上是劣迹斑斑了。
这么看就通了,比起群众基础极差的李广利,张骞这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显然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期待。于是,便将西域文化传播的许多功劳悉数掼在了他的头上。
不单单是葡萄,还有苜蓿、核桃、石榴等汉通西域后陆续传入的物种,也都记在了张骞的名下。
这种情况,就像日本的弘法大师一样,凡事之始都归功于他一人身上。
3.古代的民间葡萄酒产地在哪儿呢?
谈到葡萄,自然就离不开葡萄酒这个话题。
事实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历来被西域各国视为不传之秘。
所以,葡萄从西域来到中原后,并没有因此催发葡萄酒的诞生。
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的酿造,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跋涉。
唐朝时,“天可汗”李世民将西域高昌国纳入了大唐版图,自然就得到了该国的葡萄酒酿造秘方。
于是,长安城中便出现了许多胡人开的葡萄酒酒肆。
唐人得到了高昌的葡萄酒酿造秘方,同时也得到了他们优异的葡萄品种——马奶葡萄,并被精心培植于宫苑之中。
据史料记载,唐宫普贤堂中栽种着许多葡萄,武则天十分喜欢。
每当葡萄硕果累累时,她便驾临这里观赏。
唐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胡姬卖酒的诗文,其中以李白所作最为著名。
如《少年行三首》中: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白鼻騧》中: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从诗中可以看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唐代,人们已相当喜欢喝葡萄酒。
然而,李白诗中的胡姬酒肆多是位于都城长安。那么,能够满足民间需求的葡萄酒产地在哪儿呢?
白居易在《寄献北都(太原)留守裴令公》一诗中写道:“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
该句下有一行自注“蒲萄酒出太原”。
从这行自注可知,唐代的太原出产葡萄酒,应是无疑。
刘禹锡在其诗作诗作《葡萄歌》中言: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诗中这位从山西汾水而来,自称是晋人的客人,看着诗人栽种的异地葡萄,“瞪双目”,显然十分惊讶,然后说:“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家乡山西种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的风气。
这首诗间接说明了,山西太原出产葡萄酒。
《新唐书》卷39《地理志》“太原郡” 条中,列出了贡物之一“葡萄酒”,讲到葡萄酒是此地的名产。
元朝是与唐朝一样嗜好葡萄酒的朝代。
元朝著作《饮膳正要》中明确指出,山西太原是中国内地葡萄及葡萄酒的专产地。
如今,不论是葡萄,还是葡萄酒,产地都变得十分丰富,早已不再限于山西太原。
科技文明的发展,使得生活方方面面都越发地便利。
那些古人眼中不可多得的美味,在我们的餐桌上都变得稀疏平常。
与古人相比,在口腹之欲上,我们的确幸运得多。
#无条件写作日线上命题写作,第1名可获得1万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