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故里--医圣祠 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中国名满世界的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医圣祠座北朝南,占地约17亩,其始建年代无确考,后经明、清多次扩建。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张仲景
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那时,朝廷腐败,烽烟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有二百多口,自建安元年起,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一百四十多人,害伤寒病死的,占十分之七。
建筑介绍大门
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长宽各3.5米,为当代碑林之最。照壁上刻医圣张仲景传,向世人介绍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事迹。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医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在讲述千古医海故事。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睿智刚毅,坚韧恬淡,表现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权利,忧百姓之忧,劳百姓之劳,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之后是东西廊房,各长约百米,东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西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过长廊是山门,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建有秋风阁,为仲景探讨医术、著书立说之处。
墓葬
山门后面即是张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使人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仲景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等。墓后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殿三间,中塑医圣张仲景像,左右分列晋唐名医王叔和、孙思邈塑像。东西厢房各三间,过殿三间。西院有医圣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个游览景点。亭台轩谢,玲珑俊秀,绿树有巢,风韵萧然,风光魄丽,真乃人间仙境,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探古寻圣。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母阙
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门庭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前祠
缓步进入前祠,只见雕梁画栋,崇楼高阁,绿树翠竹,清雅密静。整个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高雅,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年前蝗汉室憩院,耳目为之一新,倍觉心旷神怡。 抬头望去,只见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奠高大的医圣塑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我们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还有什么能比"活国在于活人"这样的抱负更无私、更伟大的呢?塑像后面紧接着的是六角碑亭,里面是中国领导人的一些题词。驻足环视,庭院的绿树丛荫中还耸立着十大名医塑像。他们有的长须拂胸,慈眉善目,肩背药锄,仰天昂首的歧伯;清癯冷隽、灵秀聪睿的华佗……独具风貌,情态各异。表现了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
长廊
院内两侧的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 东长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这组史画是以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再现了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万世医宗"的辉煌一生。张仲景时代的"神医"华佗,称颂张仲景著作"此真活人书也";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称颂张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 西长廊里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百寿亭
医圣祠还有一著名景观"百寿亭"。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字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绕过墓亭,穿过过殿,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现在眼前,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及东西偏殿。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心灵和行为,更因高超的医术而被后人称颂;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
祠藏三宝东汉针灸陶
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鹤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设计的针灸铜人要早将近一千年,其艺术价值很高,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针灸陶人复制品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张仲景墓碑
晋碑立于公元330年,距医圣卒年只有111年,碑文雄伟潇洒,线条流畅细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绝版《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神所珍藏,几经辗转,才得以保存。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遵照先师黄竹斋的遗愿,将其赠送医圣祠珍藏,医学家称这套木刻版为善版、珍版、绝版。